詩歌鑒賞是一道能力要求較高的題型,而近年來的高考詩歌鑒賞題目難易度也比較適中,可是它還是同學們失分的重災區。究其原因,我發現同學們大多時候讀懂了詩歌,但是在審題作答時卻錯誤百出。而導致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
一、審題錯誤,導致答非所問
例1:(蘇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問題:這首詞上闋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失分答案: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這些意象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參考答案:①視角多樣。從高到低或從上到下(碧云天,黃葉地),由近及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②色彩鮮明: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③意境開闊:天地,水天相接,斜陽外。④寫景暗喻了離情。
失誤分析:考生對此題審題有誤,考題問的是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提問側重于描寫方法的特點,而并非單純問的景物特點。所示的錯誤答案就是只回答了上闋景物的特點,以至于答非所問,嚴重失分。這類題目考生要思考的內容大體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觀察角度層面,二是描寫技巧層面,三是描寫效果層面。以上是答題思考的方向,但是回答問題還是要看具體詩句,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
二、忽略細節,以致要點不全
例2:(征人怨·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萬里黃河繞黑山。問題: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失分答案:年復一年的邊塞生活讓征人遠離家鄉,無法回家,每天都是出征和練兵,這種離鄉的邊塞單調生活讓征人心生無比的怨恨。參考答案:首句: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第二句: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第三句:怨氣候酷寒;第四句:怨景色單調。
失誤分析:學生答題時對題干中的一些隱含的細節信息沒有注意,要點答不全。比如此題中“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其實就是提示我們思考作答時要逐句分析原詩,每句詩句都含有不同的怨情,不能像失分答案那樣含混作答。詩歌鑒賞設題中,經常有類似的題目。比如“聯系全詩,作者在詩中表達了哪些復雜感情?”“聯系全詩”意味著我們思考時要基于全詩,結合文本句句分析,“哪些復雜感情”意味著詩人的情感不只一點,那么回答時要力求全面不遺漏。
三、概念混淆,造成分析片面
例3:(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氣千峰近,……開窗放入大江來。問題:這首詩在表達技巧的運用上很有特色,請你就此談談自己的理解。
失分答案:詩歌后兩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營造出一種豪壯、崇高之美。參考答案:第一,虛實結合。前兩句寫彌漫山巔的云氣直入枕中,讓人覺得好像千峰在側;松濤就在床下轟鳴,讓人覺得如臨萬壑之中。這里千峰、萬壑都是虛寫,卻給人藝術體驗之真,把人帶入了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之中。第二,詩歌后兩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營造出一種豪壯、崇高之美。第三,寄情于景。全詩寫云氣、松濤和水浪,融入了詩人豪邁的胸襟和壯美的情感。
失誤分析:這種失分答案就是因為學生概念混淆導致了分析的片面。詩歌鑒賞題目有時候設問往往比較寬泛,比如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或者分析藝術技巧或者分析藝術特色,等等,而這些提法都是涉及比較寬泛的概念。上述這些不同提法其實都包含了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結構技法、表達方式等具體概念。鑒賞時若指明具體技巧類別,則必須明確作答,如問修辭手法就答修辭手法。若未指明,則必須全面考慮各個具體類別。一般是“手法看整體、修辭看局部”,而且先考慮修辭手法,再考慮表現手法,最后考慮表達方式,結構技法一般不考慮。
四、漠視注釋,影響準確答題
例4:(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韜玉:應進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來田薦其為工部侍郎。問題:聯系全詩,請你談談詩人在詩中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失分答案:這首詩歌作者通過刻畫了一個地位低下、生活艱難,苦衷難言的貧苦女子的形象,表達了對社會底層民眾深切的同情。參考答案:這首詩語意雙關、含蘊豐富。全篇通過是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傾訴她抑郁惆悵的心情,而詩人以其自比,借此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感恨。
失誤分析:為了避免猜題、押題,高考命題者避熟就生的命題意識逐步增強,于是生疏的甚至鮮為人知的詩詞曲登上了高考舞臺。相應地,注釋也出現。命題者給出的“注釋”,往往對詩歌整體把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這道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秦韜玉的身世和經歷中,我們就應該理解到出題者的意圖是什么了,就是以貧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上面的四點失分例子,是我在批閱學生詩歌鑒賞題過程中發現的相對比較典型的錯誤。針對這些錯誤的原因進行相應分析,然后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指導,那么學生在高考詩歌鑒賞中一定能夠減少失分,得心應手了。
(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