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材是經過專家組認真調研、篩選、改編而成,可謂精益求精。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是新教材的實質的體現。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是我們提高教學效率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
新教材摒棄了原有教材中艱澀難懂的篇目,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是本組教材的靈魂,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觀察生活,在探討追尋中尋找生活
無論怎樣篩選,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還是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容易造成偏差。我們又不能摒棄歷史和過去,所以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了解背景和發展。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教師也要盡可能做好領路人,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講《朱德的扁擔》一文時,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長征。感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受老一輩革命領袖的偉大。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雖普通,但很少有同學真正去觀察它。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二、演一演,再現生活
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有真切感受。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三、寫一寫,觸摸生活
語文學習最終要落腳在寫上。在新課程的教材里,給我們創造著許多這樣的創作機會。如,學了《落花生》,可以讓學生寫出一個事物的本質特點;學習了《師生情》可以讓學生寫寫《同學情》《母子情》《祖孫情》等以“情”為中心的心得;學習了《窮人》,可以讓學生聯想下農夫一家的未來等,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感受人間的真善美,進而珍惜我們的幸福生活。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既可以豐富作文的形式,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訓練,又能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創新精神,更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是既教書又育人。
(招遠市齊山鎮十字道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