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孩子不喜歡閱讀!”“是呀,我孩子怕寫作文!”“這次測評基礎部分完成得很好,閱讀失分太多!”平日的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老師這樣的感慨,都是閱讀惹的禍。讀書對學生來說都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對他們成長影響至深,沒有什么比閱讀更能豐富一個人的靈魂,沒有什么比閱讀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在哈佛,每一門課程的老師都布置學生閱讀10本以上的圖書,學生們必須老老實實地把書借來認真閱讀。莘莘學子上了哈佛這樣的大學仍須孜孜不倦地閱讀。閱讀的基礎在哪兒?在小學。小學階段是閱讀的啟蒙,學生至小學高年級,閱讀能力已經參差不齊,良莠可分了。教師在小學階段有力的閱讀指導可從四點出發:穩、精、博、勤。
一、“穩”中有序
穩:閱讀的內容要由易到難,拾級而上,循序漸進。市場上與現行教材“配套”的讀物很多,很多閱讀練習內容深,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感知。尤其是在農村小學中,學生由于受到生活水平的限制,與城市孩子的閱讀能力存在著很大差別,用同樣的閱讀教材去指導顯然不合適。維果茨基說過:“書面語言是口頭語言的代數學。”學生對書面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與其口頭語言是直接聯系的,而其口頭語言又與他們的社會經歷息息相關,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閱讀材料的選擇也應該反映與之社會相關的人和事。教師選擇的閱讀材料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讓兒童讀有所趣,讀有所感。
一口氣吃出個胖子是不可能的,閱讀亦如此。教師選擇的閱讀材料偏難,就容易造成“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情況。閱讀材料的選擇是第一步,第二步教師針對閱讀材料設計問題,啟迪學生的智慧,引領學生感悟文字。某教師指導二年級學生讀《小豬唏哩呼嚕》時問:“小豬的哪種精神吸引你?你想到了哪些英雄人物?”(當時學校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這樣的問題問孫幼軍老師,我想他一時還真答不上來。原本充滿童趣的閱讀變得泛化,機械地成為思想教育的陣地了,這只是一群天真的孩童,將他們的閱讀無限挖掘、擴大,嚴重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制約孩子們審美情趣的發展。閱讀要有層次,學生的閱讀之路每一步要走得穩才能攀登得高,一飛沖天的神話不適合學生的閱讀成長。
二、“精”挑細選
精:精挑細選,精益求精。教師在選擇閱讀文本時首先得以學生的視角和身份閱讀文本,與文字里的人物,文字后的作者進行對話交流,選擇能引起共鳴的文章。閱讀并非越多越好,多而濫會讓學生難以咀嚼,引發消化不良,繼而厭食。閱讀追求在學生積累初期讓他們快樂地記住“精品”,為后續閱讀打下基礎。魯迅先生也曾提出凡拿來的東西都要“取其精華”。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一味地強求學生多閱讀,而忽視了讀精品,學生讀得口沫橫飛、心煩意亂,但理解、表達能力依舊達不到良好水平。曾帶過三年級的班,接班時發現這班孩子喜歡讀書。為摸清孩子的閱讀情況,作了一番調查:孩子們手不釋卷的多是漫畫、笑話之類的書籍,閱讀文學故事、詩歌、科普知識類書籍的學生鳳毛麟角。我為學生們的閱讀前景開始擔憂,一周后的作文課上問題逐一暴露,學生們詞匯量缺乏,描寫空洞無味,沒有語言文字的美感。于是就有了指導學生挑選讀物的想法,并馬上實施。晨讀課上除閱讀課本的基本篇目,再閱讀古詩詞感受古代語言的節奏美、韻律美,教師輔導詩詞的作者、創作背景等知識。中午閱讀課上根據推薦書目朗讀、摘抄、寫簡單的讀書筆記。一個月后,班上的閱讀氛圍與往日大不一樣,討論的不再是獸神,而是書中人物的特點,最感人的段落。學生交流時臉上洋溢著幸福感,那是閱讀帶來的快樂。好的文學作品如春花冬雪般補益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學會感恩,享受閱讀的饋贈。
三、“博”采眾長
博:博采眾長,閱讀面廣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今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賢哲都是先博覽群書而后知天下。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各種題材的文章,讀各年代的文章,讀各國的文章。讀書的面越廣,學生獲得的刺激越多,知識結構更加豐富。同時,多面的知識產生化學反應,不斷涌出新的屬于學生自己原創的知識,在腦海中建立獨特的具有自我認知、理解、情感特色的知識體系。打個最直觀形象的比喻:人的成長需要鈣、鐵、鋅等多種營養物質,缺少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就成亞健康了,只有多種營養素互相補充才能相得益彰。學生拓展閱讀面的途徑除了教師指導的教材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獲得許多閱讀材料,如新聞類報刊,網上的電子書籍。我就經常鼓勵學生交換家中藏書,如此既避免了指導選擇上的缺漏,又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正應了那句話“書非借而不能讀也”。 不同書籍的閱讀決定著不同的心靈層次,閱讀面廣,學生的德、智、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完善,超越自我,心靈更加強大而豐富。
四、業精于“勤”
勤: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勤有所得,業精于勤而荒于嬉,閱讀也講究一個勤字。學生閱讀像農民耕作,想要收成好付出的汗水就要多一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上不去,很多都是因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之以恒。想到了就讀一讀,倦怠時就把閱讀扔一邊,這是閱讀習慣的問題。作為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養成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習慣的培養如同修行是辛苦的,但只要教師能堅持督促,學生跨過閱讀的瓶頸后,一切就好辦了。
思想上的惰性每個人都有,更何況是一群小學生。當學生們不能自覺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時,教師可結合家長的力量幫助學生慢慢養成閱讀習慣。學生備一本聯系本,內容由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閱讀任務;第二部分家長的評價,包括閱讀態度、時間、效果;第三部分學生自己的收獲。每次任務后教師堅持檢查,中高年級可采取學生互查,教師抽查等手段。每一階段的閱讀情況及時與家長聯系,教師、家長、學生三方合力,讓學生勤于讀,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開闊了,新的閱讀觀產生了。新的閱讀觀是什么?是學生自我知識拓展,智慧成長的內需的形成;是學生高雅閱讀習慣的形成。
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磨礪著學生的心,也考驗著教師的心。教師需要教會學生的不僅是讀什么,還有怎么讀。教師為學生打開閱讀的大門,門后是一步一景,只有不斷向前,才能捕獲陽光。
(南通市通州區姜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