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職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把中等、高等教育貫通,整體設計、統籌安排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技能等綜合素養的培養,減少了課程的重復,提高了教學效率,縮短了學習時間,為基層、生產、服務第一線提供綜合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教學應以職業為導向,以“應用”為教學目的,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按專業培養專業人才。
在我校,應用化學課程在機電一體化、數控、機械制造、工程造價等機電工程系和物流專業的第一學年開設。教材為蘇州大學出版的《實用化學》和配套的練習冊。教材共分為八章,前四章為基礎化學知識,涵蓋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的簡單基礎知識。后四章理論聯系實際,討論了與社會息息相關的高科技內容及社會熱門話題,為材料、能源、營養與環境。教材的編排上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重基礎、淡理論、突應用,集科學、新穎、趣味于一體。然則,由于五年制學生化學只學了一年,理科知識薄弱,邏輯推理、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加上本課程的學科地位和課時的相對不足,對基礎知識學習較為困難,特別是有機化學,學生能把有機物的系統命名簡單掌握已是不太容易的事,要完整、系統的掌握每類物質的結構、性質特點,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久而久之,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深奧、難懂,理論過多、過強且沒有實用性,對所學的內容缺乏興趣。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對以往知識的遺忘、相關知識基礎缺乏,導致授課難度增加,學生學習發現前后脫節不知從何下手,甚至一些基本的常識性的問題也顯得懵懂無知。把能源、材料、營養、環境完全分開,各不相關,缺乏理論對實際的指導作用。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往往跳節教學,對教材自由篩選,對本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造成極大的破壞,對多專業、同課程、不同教師授課的結果造成極大的差異,缺乏可比性,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也參差不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化學實驗和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是學生對化學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剛進入學校的新生,對初中所學的化學知識大都已經遺忘,和生活最貼近的“生活中的化學”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選擇生活中的小事例,如《小童誤滴膠水入眼》《燃燒的灶臺》《洗手間打翻的潔廁液》等讓學生討論,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引入學習中、工作中的小案例,養成學生學習化學時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工作態度,掌握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操作規范,為今后走上社會打下基礎。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堿金屬、鹵素的性質實驗,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歸納、掌握元素周期律,再通過研究半導體材料的開發,讓學生學會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滲透些和生活相關的常識和有關的化學實驗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提高教學效果。
與專業課相銜接,應用化學課的教學要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如機電一體化專業,與化學有關的專業課有:《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電子技術》《液壓與氣壓傳動》等,所涉及的化學內容有:常見金屬材料知識、金屬導電性、自由電子、原電池知識、簡單高分子材料與其他非金屬材料知識、材料的老化與處理等一些知識。應用化學課程與材料中部分知識的融合可以幫助專業課教師教學節約課時、提高學習效率。不同的專業對基礎文化課有著不同的要求,對機電數控專業,要多講些材料與金屬腐蝕的知識,對電子專業,多講些電的知識。
與社會生活相銜接,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改變人們生產、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能源短缺等,解決這些問題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能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本質和價值,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決策能力和科學素養也是應用化學課程的一個教學目的。因此,應用化學課程的教學要多選擇那些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并能理解的知識。
總之,應用化學課程作為我校一門選修的基礎文化課,具有靈活的機動性,在教學上力求內容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讓學生學到從教材上學不到的社會化、生活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要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思想并綜合反映社會發展需要及職業學校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倡導積極主動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張家港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