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可以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得到全面發展。情景的創設也是化學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教師應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經驗,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闡述了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八種教學情景,分析了不同的情景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關鍵詞:情景教學;中學化學;探析
美國當代認知心理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學習是學生主動地通過感知、領會和推理,促進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即外部信息進入主體后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據。在《化學教學大綱》里要求教師應根據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研究必修課和選修課各自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學習水平進行教學設計,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景,以期能從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應用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化學新課程強調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在教育上的價值,重視教學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新課程也認為,情景對學生理解和學習都非常重要,恰當的教學情景賦予學習以意義。所以,學生的學習與學習情景密不可分。
我們常說“愛其師,親其道”。所以,化學教師應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結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精心地創設與本節知識內容相關的一個或多個教學情景,讓學生用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世界,使學生喜歡上老師的課,積極主動地去探求化學知識的神奇與奧秘,并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
情景教學模式與傳統接受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同。它是通過創設具體的情景,將學生置于某種特定的氛圍中,形成一種心理環境,使學生產生移情效應。它可以利用“問題”“實驗”“化學史實”“故事情景”“圖片、影像”“新聞報道”“魔術”和“實地參觀”等方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教學情景。
一、問題情景
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可以用假設、推理等方法設置問題,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學習“鐵及其化合物的應用”一課時,我們可以結合生活中的見聞來提問:“同學們都吃過蘋果,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削了皮的蘋果顏色會變銹?”通過這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意識到在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化學知識,體會到化學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留意身邊日常小事的發生,科學探究精神無處不在。
二、實驗情景
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知識的靈魂,它可以分為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也可以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究式實驗。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親手進行相關實驗,這樣的實驗情景可以把課本中的實驗由抽象變具體,由平面變立體,形象生動地讓學生處于真實的環境中,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了實踐創造力。例如:在學習“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專題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已學經驗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去實驗室里進行實驗。通過親自體驗,去理解其反應原理,加強實驗操作能力。老師應盡量多應用化學學科的靈魂“化學實驗”來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其教學效果要比單純由老師講授要強得多。
三、化學史實
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發現和發展進化的歷程。新課程的化學課本中有“化學史話”與“交流與討論”的模塊,給學生講述有關化學科學家發現或發明的過程,讓學生和化學家一起經歷矛盾、困惑、驚訝、甚至失敗的情感體驗,與化學家一起感受猜測、想象、頓悟的喜悅時刻,使學生體會到科研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學習氯氣的知識時,可以利用課本中的“化學史話”里面的內容給學生擴充“氯氣”的發現歷程。也可以在講“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的知識時,適當聯系一下人類對原子結構探索的過程:從1803年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1904年湯姆遜的“西瓜式”,講到1911年盧瑟福的“行星式”,1913年波爾的“舊量子化”,到1926年德“量子力學”。經過上百年的歷史,隨著科學實踐的進步,科學家們逐漸才確定了原子模型。從發現和發展的角度去闡述事物的演變歷程,會啟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不輕言放棄,勇于為科技的發展奮斗終生。
四、故事情景
運用與化學現象有關的小故事做情景素材,例如:福爾摩斯、柯南等一些驚心動魄的偵探故事或者是具有神奇色彩民間傳說,都可以作為情景教學的創設。例如:民間傳說的“鬼火”就是“磷火”,通常會在荒野、陰雨的天氣里出現在墳墓間。原因是:人的骨頭里含著磷,磷與水或者堿作用時會產生磷化氫,是可以自燃的氣體,重量輕,風一吹就會移動。還有,通過小故事來導入新課的知識點,前后呼應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學效率。
五、圖片、影像
多媒體技術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我們可以把生動的動畫、影像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把微觀的東西放大,宏觀的縮小,用動靜相結合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不易做的實驗。像學習化學必修二專題一的內容,該部分知識難度不大,但是屬于抽象的知識點,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讀給學生上課,會給學生一種很模糊、難以捉摸的知識,覺得枯燥,難懂。而當用多媒體圖片或影像的形式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像看動畫片一樣的形式,讓學生觀看,這樣學生就很清晰易懂地接受了新知識,老師也不用那么費勁去講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既讓學生學得開心,也達到了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六、新聞
新聞報道更具有真實性,權威性和現實性。利用新聞報道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存在于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中,更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黃色”饅頭事件、餐巾紙增白劑、三氯氰胺等等。例如,最典型的案例“水雷”事件。據中新社報道,2001年的7月,廣州市珠江河段上,近兩天驚現神秘“水雷”,6個裝滿金屬鈉的鐵皮桶漂浮在水面上,有3個發生劇烈爆炸,另外3個被有關部門成功打撈,期間無人員傷亡。一位目擊者說,7日早上10時多,石溪涌內突然冒起一股白煙,從漂在水面上的一個鐵桶內竄出亮紅色的火苗,緊接著一聲巨響,“蘑菇”狀的水柱沖天而起。直到中午,這個鐵桶又連續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