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是素質教育進入課堂的第一要義,也是激活歷史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如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文素養去感化學生等。
關鍵詞:創設情景;靈活教學;初中歷史
由于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歷史課不受學生、家長的重視,再加之初中歷史教師授課班級多,課時少,使得師生接觸、溝通少。所以,經常聽到一些歷史教師抱怨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歷史課難上。而學生評價歷史課枯燥無味,學歷史沒意思!歷史成為學生心目中可有可無的一門學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之所以缺乏生機和活力,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學中教師沒有“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從而抑制了學生智力和潛力的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那么,歷史教學中,如何激活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教育學心理學認為:學生都有表現自己,以取得教師和同學重視或尊重的需要,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表現自己的機會,就會產生壓抑、消沉的心理。因此,歷史課堂教學必須運用多種方式、途徑和策略,為每個學生提供和創造展示自己個性和才能的機會和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此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享受學習的樂趣,我的歷史課,課前一般有基礎知識搶答。活動方式是先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合上課本以小組為“單位”搶答,評出冠、亞、季軍組,連續兩次落后的小組就要在單元活動課上表演節目。這項活動很受學生的歡迎,每節課的搶答都很精彩激勵,往往出現一個問題十幾位同學起來搶答的局面。這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閱讀、速記能力,同時也鍛煉了膽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開朗大方,改變了一些學生的內向性格。比如,八班有位同學膽小怕事,自卑孤僻,經常獨來獨往。一次搶答中,她答對了一個問題,為小組贏得了一分,全班同學為她鼓掌。她受到極大的鼓勵,慢慢變得開朗起來,自卑孤僻的心理得以改善。
在所有這些活動中,最為成功的就是歷史成語知識競賽。活動前,先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歷史成語及故事的資料,且從學生中選出主持人、記分員、裁判員,每大組為一個“單位”。題型有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在答題過程中,每個“單位”都體現出了團結合作的精神。這種活動方式不僅使他們鞏固了所學過的內容,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探究歷史知識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課堂上舉行活動外,在課外也組織學生自編自演歷史劇,舉行歷史人物辯論會,讓學生親身體會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或讓他們去收集歷史古跡圖片,如:都江堰、長城、故宮等,從中領略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奮斗歷程。這樣,吸取天地之精華,來凈化心靈,寬闊胸懷,健全人格。
二、多方面、多角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應采用多種渠道、方式和手段,充分展示歷史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搞活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我在備課中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導課或者是過渡上力爭做到新穎、自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
第一,導入要有趣。導課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一堂成功的歷史課,導入一定要自然流暢,要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講《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巴黎和會的現場三幅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即“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的”,以此引出新中國的外交是“獨立、自主、和平的”。即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授課中的過渡要和諧。在歷史授課中,各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必須要做到自然貼切,教師憑借水到渠成的幾句話,就能把整個教學過程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例如:在講八年級人教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課時,小標題主要有開國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為了實現和諧過渡,在備課中我將本課內容重新進行整合為以下四個:一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二是開國大典、三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四是西藏和平解放。這四個內容之間就可以這樣來過渡。1949年,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黨領導人民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新政協會議的召開就是一項重要工作,召開的情況如何?有什么重要意義?這項準備工作完成后,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標志就是開國大典的舉行;新政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那么它的勝利又具有哪些國際和國內意義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但祖國大陸尚未完全解放,較晚獲得解放的就是西藏地區。像這種自然的過渡,既能保證教學過程的緊湊,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圍繞著這幾個題目,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在歷史授課中,僅有有趣的導入,和諧的過渡等激發學生的熱情還遠遠不夠,還要從靈活的教法、多元的評價、巧妙的結尾等方面來激活課堂教學。
總之,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與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而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教學,取決于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學魅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強,教學效果就越好,反之則越差。“教之以情,授之以趣。”歷史課堂教學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會讓學生愛學、樂學,才會產生愉快和諧的氣氛。只有形成了這種氛圍,才可能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北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