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它通過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談談自己對美術課進行研究教學活動的一些做法。
一、制定目標、布置任務
在充分研究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我制訂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研究意識、群體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研究科學問題的興趣、熱情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可以將本次研究學習的過程、計劃任務明確地告訴學生,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確定的課題,通過收集、查找、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匯報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將自己經過研究后制作的一個演示文稿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對完成本次計劃的形式有一個大致了解。
二、確定課題、分組合作
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草擬了一些學生最感興趣的課題,讓學生自己選擇,如竹編、剪紙、版畫、裝飾畫、畢加索、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等。在課題選擇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在設立課題時,應切合學生實際和本地實際,不能盲目求全、求大。在這個活動中,我們鼓勵學生針對本土化的美術樣式選擇題目,如“贛榆貝雕”“贛榆剪紙”“蘇北泥玩具”“贛榆工藝品”……這樣的課題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從小受到這些藝術樣式的感染,但在頭腦中又模糊不清,這種意識更能刺激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在研究中,能體會家鄉美術作品的淳樸之美,從而更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我根據自愿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3~6人。小組協作活動中的每個學生,都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人分享,個體之間也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學習的最佳效果。
三、深入生活、調查研究
鼓勵學生到社會上去收集素材,特別是研究農村美術的小組,更要深入農村。只有深入到生活實際去訪問、請教、觀察、欣賞,才能獲得第一手的實際資料,不讓課題成果“高高在上”,脫離生活實際。讓學生利用假日,走向社會、了解生活,從而更容易在研究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除了到生活中收集以外,學生還可以到網上、圖書館自主查詢資料。由于學生要自主查詢,為了節約時間,減少盲目性,我提供給學生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網站的網址和圖書書目,供他們選擇。
要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學科常規,跨學科研究。例如,進行“贛榆貝雕”研究的小組,除了有關美術知識,還應聯系地理、歷史等學科知識研究,使學生的研究內容盡可能豐富。
四、成果展示、量化評優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在班級或更大范圍內交流。可以通過投影儀,將自己的圖文材料、網頁或演示文稿投放到大屏幕上,用流利、通順的普通話講給學生聽。根據量化標準評出優秀作業,予以適當的物質獎勵,納入學生學科的學業成績。還可以積極組織同學搞好“民間美術作品收集展”“贛榆書畫圖文資料展”,等等。
在整個活動中,應隨時注意學生信息的反饋。比如,開始階段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感受,在確定課題時對學生進行思維點撥。要及時了解學生活動進度,適當調整計劃并對學生適當鼓勵。作業評定之后,教師要激發學生思考新問題,并對自身也要進行課程反思,以求得自身主動發展。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的學習模式,沒有時間上的保證,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贛榆縣青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