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達佩斯有個剛剛16歲的孩子,大器早成,顯露出演奏鋼琴的非凡才能。令人遺憾的是,因為孩子與其音樂老板發生了矛盾而遭到冷落,陷入了毫無用武之地的困境之中。
那時,正逢李斯特的最后一個學生、著名鋼琴家馮·索爾先生來到布達佩斯。純屬偶然的相遇,馮·索爾先生要求這個孩子為他演奏一曲鋼琴曲。
孩子竭盡全力,演奏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和舒曼的《蝴蝶》。
當孩子結束演奏之后,馮·索爾先生站起身走近孩子,并在孩子的前額上深情地吻了吻。他激動而莊重地說:“我的孩子,當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就成了李斯特先生的學生。在我上完第一課之后,李斯特先生吻了吻我的前額,然后說:‘好好記住這個吻,這是貝多芬先生聽完我的演奏之后給我的’,為了把這份神圣的遺產傳給后人,我已等了許多年,現在我認為你應該得到它。”
后來,這個孩子在回顧自己之所以能成為一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時,一往情深地說:“在我的一生中,沒有比馮·索爾先生對我的贊揚更有意義的事了。貝多芬之吻奇跡般地使我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并幫助我成為今天的鋼琴演奏家?!?br/> 大師貝多芬將贊美和鼓勵之吻送給了李斯特先生,李斯特先生將貝多芬的贊美和鼓勵之吻傳給了馮·索爾先生,馮·索爾先生又將貝多芬的贊美和鼓勵之吻傳給了這個深感失意的孩子……這是在傳遞貝多芬的贊美和鼓勵之吻。
傳遞貝多芬贊美和鼓勵之吻的實質,就是傳遞愛心,就是傳遞成功,就是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助互惠的良性循環。
每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別人的愛心幫助。
每個人也都可以用愛心幫助別人去爭取成功。
每個人都應當既是得到愛心幫助的受惠者,同時又是付出愛心幫助的給予者。
(本文選自《魏書生的故事》,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