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模擬性的科學研究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很少感到壓力,可以自由尋找所要的信息,作出種種設想。學生可以真正有獨立探究的機會和過程,而不是被教師直接引向問題的答案。二是通過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探究中明確方向,主要是通過安排一定聯系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關鍵時候給學生必要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應提出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探究性問題
問題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特別是提出探索性問題。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恰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動機與好奇心,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實踐、用腦思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
二、指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增強學生探究新知的信心與決心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對學生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應適時指導,個別解決或集中解決。在解決學生疑難問題之前,應讓學生簡要表述各自在探究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和難點,教師不宜過早解釋或指出答案,應綜合學生的提問,提出探究的方法和過程,然后,再讓學生自己探究或合作探究,尋求規律,得出正確的探究方法和結論。
三、加強操作訓練,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當前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教師不敢或不愿意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而是自己包辦了整個實驗的演示過程。教師在上面辛辛苦苦地做,要求學生在下面認真地看,看了之后說結論。這樣做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
四、課堂教學應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客觀的知識轉化為主觀的知識。在新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設趣布疑,把學生置身于研究數學問題的氛圍之中,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橢橢圓的性質》后,可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選定參數a、b,并畫出橢圓和求出相應的橢圓離心率,從中發現有什么規律?”
總之,數學探究性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的欲望。學生只有在不斷地探索新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主體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探究性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應把學生視為具有思考能力、探索能力且與教師平等的學習主體,使學生養成愛學、愿學、樂學的好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才能不斷迸發,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很好地開發。
(唐山市豐南區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