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將學科理論和當前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對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之必須,在全面提倡為學生減負的背景下,它旨在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人才。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教育,采取課堂滲透的方法在當今教育體制下無疑是一條主要途徑,但僅有這些還不夠,有效和生動地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
一、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面,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激情
圖書閱覽室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普讀物,引領學生去搞清生活中一些情景的出現到底為什么?例如,生活中我們有意或無意都能感覺到遠處的鐘聲,為什么夜晚和清晨聽起來比白天更清楚?同學們在閱讀后得知了聲音與空氣溫度高低的關系。又如,我國民航和空軍引進了很多性能先進的高速飛機,而鳥與飛機相撞的事故亦呈上升趨勢,為了解決機場驅鳥問題,科研人員開發出強聲驅鳥車,利用強聲波把鳥趕走。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不僅可以使機場附近的鳥躲開機場飛,還可以使定期來往的候鳥繞開機場飛。那利用聲波為什么能驅鳥?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得知:原來,動物對聲音都有個耐受強度,超過這個強度就無法忍受,就要逃走,而且永遠無法適應。
學生在提高了知識面的同時,也培養了探究的激情,他們渴望閱讀,渴望去搞清一些為什么,我想物理這門課就是解決他們生活中的為什么,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聰明。
二、開展課外小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師在物理實驗課上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中來,通過課上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科學性和調理性,從而為課外獨立實驗打下基礎。高中物理課本上根據不同章節的知識特點確定了二十多個課外小實驗,如在《動量》一章里“用自來水觀察反沖運動”,在《電場》一章里有“靜電屏蔽現象的觀察”,在《光的色散》一節里“室內彩虹形成”等課外小實驗,平均每月有一個可做。每個小實驗盡量要求學生獨立設計,獨立操作,并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對于難一些的課外小實驗,教師可給予一定的提示與指導,包括實驗原理、器材、操作與觀察要領等。有些實驗原理簡單,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邊易找,要求學生以實驗興趣小組為中心在實驗室外的隨機場所完成。而有些實驗需要利用實驗室里的器材必須在實驗室里完成,如“觀察光的衍射現象”“觀察電磁感應現象”“微小形變的顯示與觀察”等少部分課外小實驗。對于報告和小節,教師應給以及時的批閱,從中篩選優秀報告和小結給予表揚。
豐富有趣的課外小實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了動手操作和手腦并用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對當前科學技術的了解的渴望。
三、開展科技小制作和小發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任何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建立在正確的科學理論基礎上的,不能憑空想象,要正確引導學生去創造,以避免學生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最好在學完一章節后,引導學生利用這一章節知識在課外獨立完成科技小發明、小制作。如在學完“靜電感應”后,學生完成了“簡易靜電吸塵器制作”;在學完“反沖”一節后,學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學完簡單的邏輯電路后,學生完成了“節日閃爍彩燈電路的設計與安裝”“普通開水壺報警器設計和安裝”;在學完“磁場”后,學生完成了“指南針的制作”等。
生動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培養了學生們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獨立幻想的能力,對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他們未來現身科學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啟迪。
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讀“死”書,“死”學習,學到的知識不能用于生活和實踐中來,是目前教育的弊端。這就要求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社會,去親身實踐。
學生在學校相對比較封閉,教師應該創設條件,組織學生到農村、工廠和社區中去,搞好社會實踐活動,把自己學到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檢驗,且服務于社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205省道上學生們測定汽車、摩托車的速度后,發現不少汽車和摩托車超速行駛,于是他們寫出建議材料呈送到縣交警隊,建議安裝測速電子眼。再如在學習了電能輸送的知識后,組織學生到農村進行調查和訪問,發現有些村莊燈光很暗,線路電壓較低,線路布局不夠合理,學生們向供電部門提出了整改的一些建議。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主人的責任感。
總之,課外物理活動把課堂上所學的物理知識結合于實踐,寓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既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時也大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使他們在“減負”后不至于無所事施,從而真正地實現了“減負”的目的,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