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活動,教師要運用情感智慧,在教學中融入情趣,調節學生情緒,促進師生互動,讓學生真正走進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創設情感化的課堂氛圍,借助出情傳情的授課內容和感情充沛的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語文教學的美。
關鍵詞:情境教學;情感智慧;教學語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也就是說,學生最好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展開學習、進行活動,彼此無拘無束地去思考,自由發揮并且充分交流,就能學得盡興,從而感受到無限的快樂。
課堂教學實質上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約會,要使師生的這種雙邊活動呈現出積極活躍的狀態,彼此實現心意相通,教師就必須進行情感化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地融入情感和志趣。教師授課時要體現出親切、熱情、耐心、包容的教學態度,拋棄居高臨下的氣勢和發號施令般的說教,恰如其分地感知學生的需求;師生之間進行一種對等的交流,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而不是做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讓教師唱獨角戲;要讓教師情感的因子彌漫到教室的每個角落,而不是只局限于那窄窄的三尺講臺。
教師將真情融入課堂教學,在授課過程中精神抖擻、神采奕奕、激情洋溢、富于感染力,學生被教師的良好情緒或飽滿激情所吸引和打動,就有了強大的內部推動力,對語文知識無限渴求、無比向往,從而產生樂學的心態,課堂就會變得生動起來,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講授課文之前,教師要盡可能地醞釀出一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品讀的興趣與欲望。如利用音樂搭起學生進入課本的平臺:品讀《念奴嬌·赤壁懷古》,可讓學生先聽一聽《三國演義》的片首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醞釀一下古典情懷,進而激發學生們的豪情;講授完《孔雀東南飛》,再播放鋼琴獨奏曲《梁祝·化蝶》中的一段讓學生回味;講析《陳情表》,先以閻維文的《母親》引導學生思索親情,接著穿插入彭麗媛的《白發親娘》感悟那濃濃親情。集中性學習了若干首詩歌之后,不妨舉行幾場多種形式的、甚至是伴有表演性的詩歌朗誦比賽,教師不做過多的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擇詩歌,自行去設計表演形式和動作。還可借助一些有意味的歌詞、影視劇臺詞、廣告語來講解修辭手法等。
教師盡己所能對學生熟知的生活體驗進行加工、創造,再將這種創造性的情感體驗融入教學,誘發學生去探索語文的未知世界,使學生的情感方式保持最大限度的自由狀態,“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地做的事,這是最高的智慧”。這種教學情感智慧的直接結果,是把教學活動過程變得恬然簡約、怡然情真。
除了在教學內容中融入情趣之外,教師也應使口頭表達顯得感情充沛。因為教學語言是傳輸知識信息的載體,是連接教與學的紐帶和橋梁,可幫助教師有效地傳情播情,誘發學生心中蘊藏的美感。優美的語言讓人如沐春風,而拙劣的語言會令人感到索然無味。教師的語言應少一點如雷貫耳、疾言厲色,多一點優美舒緩、娓娓動聽;少一點平鋪直敘、照本宣科,多一點抑揚頓挫、激情洋溢;少一點語無倫次、啰唆煩瑣,多一點擲地有聲、簡潔精辟;少一點南腔北調、模糊難懂的方言,多一點標準規范、清晰悅耳的普通話。
教與學雙方溝通心靈,相互理解和信任,這樣就能營造出富有生氣與活力的教學環境。學生可以徜徉在輕松愉悅的精神活動中,讓個性和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而教師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學規范來引導學生接受新知。隨著師生之間情感隔絕的消除,教師既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又能夠打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大門,發掘出他們的潛能,使語文教學過程充滿活力、激情和創造力,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同時,還要重視讓學生從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花笑靨展露的次數與做題正確率以及受到教師肯定的頻率成正比。可見,成就感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的重要性。學生的成就感越強,從學習中獲得的喜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成績就會越來越好。反之,則不然。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碑攲W生與語文教學活動真正相交相融時,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意愿就會化為生命的激情,這將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新的美的境界。
(信陽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