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幾年,每次上語文課,我都是很嚴肅地上課,從沒給學生一點笑臉,總覺得我們學校的學生成績不好、貪玩,就不能給笑臉。這是我多年的想法和習慣,嚴肅的課堂固然很好,學生看似很乖巧,其實課堂模式很古板,我也就只照本宣科,教條的講課,毫無生動而言。該怎么給學生上好一堂生動的課,難道對調皮、基礎薄弱的他們,我們教師就不能給他們一些愛和陽光嗎?特別是語文課,有許多內容需要給孩子施愛,我覺得我的課堂應該充滿愛了!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我多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多送學生鼓勵的話語,尤其是后進生,既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又肯定他們發言中的點滴優點和進步。近年來,我在上課時,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面無表情了,我發現在上課時若要面帶微笑,效果會更好。微笑著給學生一個肯定,微笑著給膽小的學生一個眼神,都會給學生帶來莫大的鼓舞。同時,教學中我還奉行這樣一個原則——就是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帶著遺憾坐下;不讓任何一名學生SpPNvHPbL8pj+aQ1RmeufA==帶著疑問走出課堂,讓每一名學生都相信“我能行”。這樣,多數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大膽自信地朗讀和發表自己的意見了。比如在學習《相信未來》這首詩時,在預習課文時,我鼓勵學生上臺大聲有表情地朗讀,并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頓時來了興趣,大家都爭著搶著上臺朗讀詩文,并且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學生手捧著書本一到臺前就嚇得哆嗦,緊接著就要溜回去,我不斷地鼓勵他:“讓你的眼睛盯著中間的位置,不要看其他人,把目光轉向書本放聲朗誦肯定行!不信,你試一試?”那位學生在我的指點下順利地朗誦完了,并且讀得很好。這樣上課,我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達到了教學效果,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語言要有親和力
課堂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途徑,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學性,而且力求達到優美可親,對學生充滿鼓勵、賞識、尊重、期待。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國外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要使人們相信你,首先必須讓他們喜歡你。”同一個道理,如果教師對學生尊重、有感情,學生則對老師有好感,就容易接受老師的觀點;反之,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滿情感的語言能產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大多比較緊張。這時,教師應用親切的語言告訴學生:“不要慌,膽子大些,錯了也沒關系。”尤其是后進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熱情,使學生備感親切。欣賞,是進入心靈的陽光,是融化堅冰的暖流,是溝通人與人關系的橋梁;欣賞,是一種胸懷,一種雅量。學會欣賞,認真傾聽就會成為一種習慣,懂得欣賞,就會“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學會欣賞是做人的一種至高境界,有了欣賞,你就會成為生活中的仁者、智者、愛者,以仁者、智者、愛者的情懷立足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有生命的,就是高雅的,就是成功的。
三、在課文內容中挖掘“愛”的思想
正確把握,活用語文教材。帶著欣賞的情感去備課,在欣賞中有所感受,在欣賞中獲得陶冶,在欣賞中美化情懷。我們教師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做到深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路脈絡,細心揣摩和體會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激起自己的感情共鳴。沒有這種情感的積聚也就不可能傾情,情不動就辭難發。比如,我在上《十八歲和其他》時,在導入的時候,我先引用了滿文軍的《懂你》,那憂傷的曲調和對父親的愛油然而生,學生一下子就被帶進了課文里。再讀課文時,他們就很能理解父親的話了。這篇文章共分為四部分,全都與青春有關,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我順勢按著課文思路給學生講解,要求他們在平時也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不要忤逆父母,要體貼他們的苦衷。這種愛就在授課時自然地流露了出來,自然而又不牽強,貼切而又便于理解,豈不是一舉兩得?
其實每一篇課文都可以用愛的教育來傳達,在課文里有美和愛的交流,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在別的科目里很難見的,我越來越為我能執教語文而自豪。因為它是一門內容最豐富、最有情趣、應用最廣泛、最具生活化的學科。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齡階段,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和熱情。因此語文應該是最能激起他們學習興趣的課程。我們不能受到目前的考試制度、評價體系的影響,傾向于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語文的愛和美。我們應在對學生進行應試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熱情,讓他們發現其中愛和美。要讓學生喜歡語文、熱愛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堂,充分感受語文課堂的美麗,并讓他們感受到語文時時充滿愛和陽光。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樹立以情感為本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審視情感的過程,要想使我們的課更用活力,就必須以愛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教學活動。同時,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不斷地充實自我、體現自我,感受美和愛的節奏,從而形成豐富的個性、完美的人格。
(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