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靈魂,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歷史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歷史教師在創新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念,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進行創新教育。
一、目標明確,全面具體
學好高中歷史首先要明確歷史學習的目的。歷史學習的首要目的在于“以史為鑒”,從歷史中可以吸取前人統治的經驗教訓,從中發現社會發展規律。高中歷史教材側重于對歷史事件發生原因、影響的分析、理解,側重于對今天的啟示。我認為明確教學目標是最有價值的教法。我指導學生將目錄與各章節具體知識聯系,構建知識整理系統和回憶系統。利用目錄學習法,引導學生思考:目錄上共列有幾章內容?各章間編排的邏輯何在?每個章節敘述了哪些具體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又如何通過目錄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歷史知識的全貌。利用目錄復習法建立知識再現系統,可以使學生增添自信和自學力。
二、掌握方法,新舊互補
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高中歷史更注重歷史的線索和時代特征以及一定的歷史理論。因此,要學好高中歷史,絕非簡單的背背就能順利過關。高中歷史知識可以分為章節知識、專題知識和理論知識,其中,章節知識是基礎。章節知識和專題知識縱橫交錯,構成知識網絡;歷史理論支撐起網上的知識點,形成一個多層面的立體交叉體系。比如說,中國近代史有三條線索: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史、中國人民抗爭史、中國人民探索史。像這樣的線索和時代特征,就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及時予以總結,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階段性、理論性。因此要告誡學生:在學完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內容時,一定要及時將每一個歷史時期或階段的知識由點到線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注重對每一個歷史階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拓展思路,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同時,要注意分析歸納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階段面貌、歷史趨勢、經驗教訓,使繁雜的知識條理清晰,并從中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三、巧設活動,落到實處
在歷史教學中,從歷史人物的心理視角精心設問,巧設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每一項任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樣設問,會把學生帶入某種心理體驗中,將自己置身于歷史情境中,自覺在心理上認同和扮演這一歷史人物,體會、感受這一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明白許多道理,達到“讀史使人明智”的境界。我們在設計教學策略時,不妨在學生的注意力開始“走神”的時候,干脆給他們安排一些活動,這樣,學生注意的興奮點無形中就增加了。通過活動的參與,提升歷史課堂的質量,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這也就恰恰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之所在,所以說我們把歷史課堂打造成生態課堂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的。
四、優化時間,加快節奏
提高課堂教學優化的另一個關鍵是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中單位時間的使用率,有效地處理好課堂教學節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優化時間,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表達,學會在討論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與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在討論之后,要指導學生學會反思,總結得失,提出新的問題,開展新的探究。我們通常會開展專題性課堂討論。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訂討論方案和發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同時,我還引導學全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往與合作,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快節奏教學。
五、結構嚴謹,環節緊湊
保證教學結構的嚴謹性和學環節的緊湊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課堂中我通常采用“講授”加“問題討論式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結構。先講授,這有利于學生用較短的時間重溫無需討論的基本觀點,更重要的是為進一步思考“還有什么客觀影響”的討論鋪墊了前提。在此前提下,拋出所講授的材料,在理性層面上引起學生的情感震蕩和興趣,使討論有較高的起點,從而使完成這兩種“不同”評價觀點相統一的討論過程就自然地成為辯證思維的訓練過程,感悟沒有情感的歷史不是歷史,而只有情感的歷史是非理性的歷史。
總之,創新性歷史教學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所特有的具有創新意識的思維活動。在歷史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失為一個浩大的工程,只要我們探索出適合我們的教學模式,一定會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成功經驗來!
(灤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