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大在公布推薦生遴選條件時重點強調了道德品質,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者,不得被推薦:不孝敬父母;不關心他人,從未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有不良誠信記錄;考試作弊、受到處分或有其他違法違紀違規行為。而正是第一項“不孝敬父母”引發了眾多爭議。網上形成了兩股針鋒相對的意見。(《揚子晚報》 10月13日)
北大把“孝”作為選才的標準并非首創,在科舉考試之前,人才選取主要考核的就是“孝廉”。但把“孝順”作為考核的標準,在當今中國的考試制度中尚屬首例。筆者認為,把“孝順”作為選才的標準是個進步,應為北大的此舉叫聲好。
高考制度之所以久被垢污,是因為這樣的選才方式直接導致了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我們竭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收效甚微,應試教育還在大行其道。近年來流行的“校長推薦制”是高考之外選拔人才的另一途徑,是對高考改革的探索和現在高考的補充。既然是推薦制就不能僅僅把學習成績作為考核標準,對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要進行考量,北大把“孝順”等四條基本的道德規范列入選才標準,是考核標準多元化方面的一個擴展。
很多人之所對此產生質疑,是因為“孝順”的考核沒有量化的標準,沒有規范的體系,涉及很多人情的因素,恐怕會流于形式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這樣的擔心是有其道理的,現實中確實很難考核,但也并不是不可考核。一個孩子孝與不孝,大家有目共睹,作出判斷并非難事,只是需要有推薦權利的校長能夠“看得清楚”,不為財動不留私心,公平公正地去執行。
即使這一考核標準不能十全十美的實現,單就其出現的意義而言也是值得稱道的。把素質教育當成口號去執行,再過一百年也還是口號,只有把智育之外的其他素質列入選才的標準,才能真正“打動考生的心”,素質教育不用去喊也能很好地去執行。從這個角度看,北大的把“孝順”列為選才的標準,雖然具體考核方法尚需完善,但顯然是很大的進步。
選才標準的多元化是大勢所趨,把更多的道德素質考核列入其中乃眾望所歸,只是具體怎么實行還需要長期的實踐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