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驗教學是讓學生探究學習、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實驗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流程,改進實驗裝置,優化實驗設計,使實驗具有更強的可行性和簡捷性,以提高實驗的實用性,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實驗教學;改進創新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然而,現行的中學課本中的某些實驗,由于裝置材料的搭配欠佳等原因而導致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安全性不高或成功率不高等,影響了實驗的效果。下面,筆者就一些實驗的改進談一些看法。
一、實驗改進的基本思路和原則
(1)科學性原則。做到實驗原理準確無誤,實驗方案設計科學。
(2)直觀性原則。實驗現象明顯,可見度高,實驗結論的得出要呈直接性。
(3)簡易性原則。取材容易,裝置簡單,實驗時間短。
(4)安全性原則。實驗過程確保師生的身心安全,不允許有事故發生。
二、中學化學幾則實驗的改進
1.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實驗改進
2CH3CH2OH + O22CH3CHO + 2H2O
教材上把銅絲一端彎成螺旋狀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使銅絲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的氧化銅,立刻插入盛有2mL乙醇的試管里,反復幾次,聞生成物的氣味,且注意觀察銅絲的表面變化。該實驗中,大量酒精氣味對生成的乙醛蒸氣干擾,氣味不明顯。
改進的方法是:將少量氧化銅粉置于干燥的小試管底部,在酒精燈火焰上集中加熱30秒以后,向試管中滴加3~4滴無水乙醇,黑色的氧化銅粉末立即變成了紅色的銅粉,銅粉可回收重復使用,試管中產生了乙醛氣味,清晰可辨。這樣,實驗效果明顯,節省了藥品,使學生掌握了乙醇的這一重要化學性質。
2. 銅與硝酸反應演示實驗的改進
Cu+4HNO3(濃)=Cu(NO3)2+2H2O+2NO2↑
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課本的實驗裝置如下圖,銅片和稀硝酸反應時,由于試管內有空氣的存在,幾乎是反應開始就看到紅棕色的氣體產生,不能說明紅棕色的NO2 氣體是由無色的NO 被氧化而成的,且該實驗產生的氮的氧化物、NaOH 溶液吸收效率不高,易產生污染。
改進方法是:做NO2與NO的制取實驗。取一個50mL玻璃注射器,拔出活塞,放進2小片銅片,重新插入活塞,推到底部將里面的空氣排出,然后吸入約10mL濃硝酸(如還有少量的空氣,可倒轉再次迅速排凈筒內空氣)并立即在注射孔處上橡膠塞。這時,銅與濃硝酸立即劇烈反應,生成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將針筒活塞慢慢頂出,到體積達到40mL左右時拔掉橡膠塞,排出未反應完的酸液顯藍色,此液體為濃硝酸與硝酸銅的混合物。由于剛進行反應而溫度較高,液面有黃色酸霧,有刺激性氣味,故需排在空瓶中且立即塞上瓶塞,再重新塞上橡膠塞。這樣,可得到30mL左右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
用稀硝酸代替濃硝酸,依此法重做又可制得30mL左右無色的一氧化氮氣體。
改進后的優點:
(1)操作簡便,效果明顯,污染減少。
(2)可繼續做NO2轉變為N2O4的實驗。做此實驗,需準備2個注射器,且都是制取NO2氣體,其中一個作對比,將a針筒拿起,一手頂住針頭的橡膠塞,另一手推動活塞,壓縮約三分之一的氣體體積,靜置片刻,即可與b針筒作顏色深淺對比。
(3)可繼續做NO2轉變為HNO3的實驗,并驗證NO2轉變為NO的物質的量之比(也就是體積比)為3∶1。拔去NO2針筒上的橡膠塞,吸入約5mL水,塞上橡膠塞,振蕩。可發現針筒活塞自動向里推進,筒內氣體體積縮小。最終氣體變為無色,且體積變為10mL左右,初步驗證了反應3NO2+H2O=2HNO3+
NO中的與的物質的量之比(也75ea9f9013ec19fb9eb656d7b81668b3就是體積比)為3∶1。
(4)可繼續做NO轉變為NO2的實驗。將貯有NO無色氣體的針筒的橡膠塞拿掉,吸入少量空氣,可發現無色氣體變為紅棕色(2NO+O2=2NO2)。若吸入少量水,反復振蕩,則又變成無色(3NO2+H2O=2HNO3+NO)。若重復本實驗多次,最后可使NO、NO2氣體極少,從而減少有毒氣體的排放。
(5)可做氮的氧化物的尾氣吸收。拔去NO2針筒上的橡膠塞,吸入約5mLNaOH溶液 ,塞上橡膠塞,振蕩,可發現針筒活塞自動向里推進,筒內氣體體積縮小,最終氣體全部消失。
3. 高二化學(必修,2003年6月人教版)63頁圖3-19原電池示意圖
按【實驗3-9】的要求實驗室很容易做成原電池,示意圖顯示鋅片上沒有任何氣泡而銅片上出現大量的氣泡,但實際上鋅片上也有氣泡產生。難道該圖畫錯了?不是的,該圖表示在理想條件下Cu-Zn原電池的反應情況。那么能不能改進實驗得到最佳效果呢?分析了鋅片上之所以也產生H2的原因,主要有三點:(1)實驗所用的鋅片不純,整片鋅浸入稀硫酸中時其表面已形成許許多多的原電池;(2)Zn片和Cu片之間電阻較大,Zn上的電子難以轉移到Cu片上;(3)所用的硫酸溶液濃度可能過高。針對這三個原因,我選用了剛買的鋅片(也可以用銼刀磨掉表面發黑的鋅片),濃度為0.1mol·L-1的稀硫酸,再用砂紙打磨光亮的銅片上粘上一小塊金屬鋅,這一小塊的鋅位置要掩蔽,目的是“欺騙”學生。按圖搭好裝置,結果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鋅片上幾乎觀察不到有氣泡產生,而銅片上卻產生大量的氣泡,實驗效果非常明顯。
4. Na2O2與CO2的反應實驗
實驗時,取一干凈的干燥管,兩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間放置干燥劑(CaCl2),把干燥管的細口對準蘸有Na2O2的脫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脫脂棉很快就會燃燒。本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沒有任何污染,還可以省略制取CO2氣體的操作,并節約了藥品。
(通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