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學美術創作教學雖然呈現出可喜的結果,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深入還顯得稚嫩,還缺少從自己與自然、與現實生活的體驗中積累感性經驗和創作素材,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去深入。下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創作畫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興趣與形式美感的導入
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且強調說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是因為,成功的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現,不僅能啟發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還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選擇經典作品作為切入點,因為這些作品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凝聚著作者大量的心血,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一定的高度,體現了某些圖式對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心理影響,為在畫面上營造某種效果或精神指向提供了可能。
二、素材提取和草圖創構
對素材的搜集,學生往往感到頭痛,盡管覺得生活的場景無限廣闊,但選取哪個片段,還需要教師深入引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放開手腳走進生活,去用點、線和色彩甚至相機去記錄眼前的一切,然后集中起來,與學生一起從藝術規律的角度去探討、發現美的所在。一幅創作畫,不僅要有表達的主題與意義,還要有意趣、生活氣息、真情實感的結合。生活中許多樸實、真誠的形象都是由細小的瞬間組成的。因此,草圖的創構依賴學生對構圖規律進行遷移,圍繞視覺中心做構圖布局。構圖布局變化樣式繁多,主要有橫向型、斜線型、金字塔型、S形型、圓形等,選擇何種樣式取決于主題表達的需要。
三、繪畫創作的加工完成
比較簡便的做法是:教師事先備課時選取學生較為熟悉的景物、人物或事件來進行創作(如用多種表現手法來演繹,效果會更明顯)。學生在創作初始常常會有膽怯的心理,遲遲不敢下筆,盡管謹慎的畫了一些線條和明暗,也常常用橡皮擦拭,這時最好建議學生少使用橡皮,因為橡皮雖能起到修改和否定畫面的作用,但也能否定自己的激情和消解自己的創意。當學生畫出第一根線條和筆觸時,后面的進程就要面臨形式法則和創作規律的運用,這里的核心問題是要學會運用對比手法。創作中沒有對比就沒有一切,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圍和生活經驗,具體刻畫時要有情緒和氣氛的傳達,主體要突出,通常要放在視覺中心位置,背景要虛而不假,起到烘托主體的作用,色彩處理可以與主題成一定對比關系。
總之,初中生的審美觀念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他們有了對社會、自然和藝術美的廣泛體驗后,就能形成發現的眼光,自覺地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或發現創作目標,并能以適合自己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唐山市豐南區柳樹0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