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殺行為(尤其是引起社會轟動的大學校園的自殺)已經成為全社會、全世界備受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自殺過程及自殺原因的研究分析,探求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干預措施,從而幫助和拯救陷入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走出自殺的泥潭。
關鍵詞:自殺行為;危機干預;生命教育
自殺是指自己策劃的直接或間接地傷害自我的行為。而且自殺者完全清楚行為的后果可能導致死亡,但還是啟動并完成此行為。
自殺行為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學者把自殺分為情緒型自殺和理智型自殺兩類。情緒型自殺常常由爆發性的情緒引起,其中有委屈、悔恨、內疚、羞慚、激憤、煩躁或者賭氣等情緒狀態下引起的自殺較為普遍。此類自殺過程比較迅速,發展期短,甚至呈現即時的沖動性和突發性。理智型自殺則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而導致的,而是由于自己經過長期的評價和體驗,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以后,逐漸地萌發自殺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自殺措施。因此,自殺的過程比較緩慢,發展期較大。
來自衛生部的消息稱,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死亡,除此之外還有約200萬名自殺未遂者,自殺正成為我國人群中排名第五位的死因。而作為青年社會亞群體的青年大學生則被認為是自殺易發群體,自殺現象時有發生,而且數量逐漸呈上升的勢頭,實在令人憂慮。根據才樹森等人對1988年六個省市八所重點大學71 033名大學生的調查,大學生自殺率為10.98/10萬人,自殺者女生多于男生,且自殺者逐年上升,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
大學生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我國學者常將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表現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想逃避現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做解決問題的手段。第二階段為矛盾沖突階段,在產生了自殺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從而表現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自殺企圖的信號。第三階段為自殺行為選擇階段,從矛盾沖突中解脫出來后,選擇死亡的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等,等待時機一到,即采取結束生命的行為。那么為什么會出現自殺行為呢?
一、自殺行為的原因
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與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個體心理素質有關。
1. 社會性原因
學者們研究發現,50%以上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涉及與父母的關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學校問題。同時,人際沖突、家庭破裂、信仰和角色沖突、家庭經濟破產、失戀等都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自殺。
2. 心理原因
大多數自殺者都有早期的心理創傷,生活中往往遭遇重大挫折。
3. 生物學原因
加拿大醫學專家的研究發現,自殺行為與一種控制情緒的基因出現突變而導致大腦把握自殺的能力削弱有關。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指出,學生壓力、抑郁癥或其他心理疾病、環境適應不良、失戀及其他原因是引起大學生自殺的五大原因。
二、自殺行為者的表現
一般來說,從自殺動機的產生到自殺行為的實施之間,個人所面臨的心理矛盾沖突往往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露出來,即自殺先兆。主要的表現是:一是用消極的態度看待所面臨的問題,確信自己天生不會交好運。二是和其他人物的關系破裂。三是回避朋友,不參加社會活動。這種突然躲避是一種危險的自殺信號。四是日常生活方式明顯改變,例如一個安靜的人變得非?;钴S,或者一個平時活潑好動的人變得沉默寡語,不愿見人。五是做自殺前的訣別工作。如給老師、朋友、家長留下遺書;向周圍的人交代死亡后的一些事務;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贈與他人等。六是自殺前,自殺者往往體驗到極度的內心矛盾和痛苦,使他們坐臥不寧、焦躁不安。如果以上各方面的情況比較嚴重或明顯,并且有許多一致性,那么就表明這個人有較大的自殺危險性,應該采取重點防范辦法,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實施保護性的干預。
三、自殺行為的預防和指導
對于有自殺傾向的學生,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預防和指導工作。
1. 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應對技能
拿起了生活的這根棍子,也就同時拿起了愉快與煩惱、幸福與不幸。中國有句俗語說:“甘蔗沒有兩頭甜。”意思是說,任何人都是不能只要求幸福,而完全回避不幸的。也有諺語說:“口嚼黃連不皺眉?!薄昂脻h打脫牙,和血吞。”給人的啟示是:我們應該以大智大勇來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失敗和不幸.
2. 對大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通過教育與引導幫助個體積極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與死亡,熱愛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哲學大師黑格爾曾經談過自殺是一種“卑賤”的勇敢。當自己被自殺意識困擾的時候,還需要從另一方面去認真的想一想,自殺似乎可以使自己徹底解脫,但精心養育自己成長的父母和周圍的親朋好友難道也能夠徹底解脫嗎?自殺不僅帶給家庭不幸與沉重的精神負擔,也給社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有一位大學三年級的女生,因與同寢室的同學鬧矛盾后而企圖自殺,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因腎癌手術尚在康復中,如果自己自殺,等于在父母的背后向父母刺去一刀,于是便中止了自殺行為。珍愛生命教育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關注自我的死亡價值。“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是對生死觀的一種詮釋,也是從價值理念為我們展示了生命與死亡的意義與內涵。
3. 做好自殺高危大學生的干預工作
危機干預理論認為,極端的行為如果能及早發現是可以避免的。在人體內,生的本能與死的欲望同時存在,選擇自殺的過程,就是生死沖突的過程,如果死的欲望占據上風,則自殺行為在所難免。外界對自殺企圖者的幫助,在于強化其活下去的力量。為此,必須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并配備業務精、素質高、適應性強、反應敏捷的心理指導教師,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定期追蹤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指導幫助。但是,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對預防和干預自殺顯得非常單薄,自殺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自殺成功者并不是非自殺不可,只是由于在自殺初期和最后階段沒有得到有效的幫助,才產生無可挽回的結局。所以,我們要根據自殺者的實際情況,動員自殺者的親人、朋友,給其關愛、安慰和保護,以消除他們的孤獨無助感。
總之,被喻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自殺,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極大損失,家庭、學校和社會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那些已經陷入心理危機、在死亡邊緣徘徊的大學生提供及時有力的幫助,使他們走出自殺的泥沼,讓所有的大學生能夠珍視生命,珍惜自我,珍愛生活!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