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課程改革為基本立足點,著重從構建新理念、改革舊方法、堅持互尊重三個方面來闡述這種新型師生關系。
關鍵詞:學生;新課程改革;新型師生關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型的教育價值觀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時空觀。衡量師生之間關系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已經由單一的評價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轉變,不再單純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的標準,而是合情合理地、公平公正地、全面系統地評價每個學生,尤其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彰顯出我國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體制等方面新一輪改革的實效已經初見端倪。特別是在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高高在上,以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指導學生的學習,學生不再唯老師是從,而是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行為空間,師生在各自既定的權利和義務上的一種平等民主、積極互動、互尊互愛的新型關系。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觀與學習觀是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
這種新型師生關系是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消除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教與學的有效途徑。在這種新型關系的影響下,師生關系上的平等,不光是地位上的平等,還應包括學生和教師人格的平等、情感的平等、認知的平等。這就打破了以往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那種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一相情愿”式“說教”的活動,而是要在新課程教學大綱的規定下,教師指導、幫助、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當學生在學習中遇上難于解決的問題需要請教老師時,教師應該以一種協商解決的方式與學生交流,體現出一種師生合作探究的先進教育理念,消除過去那種“凡是老師說的就是對的,老師解答的就是權威”的不合理現象。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的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由此可見,教育的真諦不光是教書,更重要是育人。傳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