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悟”強調的是在教學中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為切入點,讓學生在自感自悟中提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達到人文素養(yǎng)的內化。感悟型教學建立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以感悟論為理論基礎,以“以學生為本,以讀為主,聯(lián)系生活,整體感悟”為核心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本文根據(jù)感悟教學的重要性,探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感悟教學的具體實施,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完美學生人格。
關鍵詞:語文教學;感悟;誦讀;體驗
《語文新課程標準》先后多次提到“感悟”二字,并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會“感悟”,是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悟”,是教法、學法。教學改革這些年,廣大教師深刻感受到“感悟式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一、為何要讓學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總是依據(jù)一定的文本來組織教學的。從文本的產生來看,它是作家生活感悟的結晶,而其外在的語言形式,也可以說是作家對語言感悟的創(chuàng)造性產物。唯有對生活的感悟,作家不可能進行創(chuàng)作,沒有對語言的感悟,作家也不可能采用恰當?shù)恼Z言形式準確地表現(xiàn)生活內容,更不可能形成文本的語言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感悟可以說是文本思維的基石。
從文本鑒賞的角度來看,感悟也是讀者創(chuàng)造思維的起點。眾所周知,讀者鑒賞文本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沒有讀者的感悟,文本鑒賞活動也不可能真正發(fā)生,自然背離于文本鑒賞“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規(guī)律。
既然如此,語文教學要使學生真正地解讀文本,就必須抓住文本思維的特點,遵循鑒賞的規(guī)律,確立感悟這一教學思維原點,才能讓學生自然入乎文中,進而深識鑒奧,最終達到解讀文本的目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建立在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指認上,教學往往成為文本內容的簡單印證,有時甚至變成文本內容的知識問答。因而,對文本內在意義的認知,大多只能停留在表層意義的理解,而不能達到深層意義上的鑒識,對文本語言形式的認知,往往只停留于基本語義的理解,而不能達到審美層次上的體悟與咀嚼。教學實踐中,學生大多只能理解到文意,而不能感悟到文美。因此,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以往的教學思維偏離了文本思維和文本鑒賞思維的規(guī)律而導致解讀文本簡單化的諸多弊端。所以,要真正地讓學生解讀文本,只有讓學生插上感悟的翅膀,才能自然地進入文本意蘊的體悟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觀照,最終解讀文本才能成為可能。
二、如何讓學生插上感悟的翅膀
感悟的基本過程是:以讀為主,以感為先,以情激悟,以悟為旨。情感過程始終伴隨著悟的過程,教學的安排和指向始終圍繞“悟”而活動,最終實現(xiàn)感悟教學的最終目的。“感”和“悟”是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賴的。
讀書感悟是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的經驗。眼下大家都懂得讀書感悟的重要,然而一到課堂上具體操作起來,總覺得沒有套路,缺少方法。在指導讀書的活動中,如何幫助學生插上感悟的翅膀,使其堅強有力,越飛越高,最終抵達“妙悟”的境界?這無疑是語文教學走向成功之路的關鍵所在。
1. 教師自身感悟,引導學生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引導學生感悟,教師必須使自己成為學習的先行者。
如果教師自己沒有認真研讀課文,披文入情、情動于衷,又如何引導學生去感悟呢?因此,教師必須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導學生的感悟。一是要感悟教材,要真正地讀懂課文,認真?zhèn)湔n,產生學習的體驗和領悟。二是要反思感悟,反思自己悟得的過程和途徑,找到方法,以便授人以漁。三是引導感悟。雖然教師和學生在知識背景、生活背景等許多方面有不同之處,但教師的切身體會、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會使學生產生頓悟的靈感。
2. 大聲誦讀,初步感悟
語文學習的諸多方法中,讀一直是備受注目的,這也是中華民族求學精神流傳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人們肯定都知道古人讀書的方式,他們往往搖頭晃腦地朗誦,甚而至于閉目陶醉其中,其結果就是這樣的讀書方法,對讀過的東西,不但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讀的同時更易理解,或感想頗多。那么,大聲朗誦與我們所謂的默讀、小聲讀有何明顯的優(yōu)勢呢?若真論起這個問題,怕不是三言兩語可盡意的,我們在這里只簡略提之。
我們知道與文本的交流最好的方式是進入一種對話狀態(tài),對于語感優(yōu)秀者而言,他們能夠通過視覺通道即可較容易地在感知文字符號的當下,進入文本世界,進入對話狀態(tài);而對于語感尚需提升的學習者來說,僅僅憑著視覺通道是很難達到這種狀態(tài)的。放聲地誦讀即是利用文本產生的節(jié)奏、語調這些人格化的語音形態(tài),在跨向語義、跨向文本深層內涵時調動主體的生命情氣,“從言語形態(tài)中觸摸到言說者的心聲,從節(jié)奏中傾聽出言說者的脈動,從語調中傾聽出活生生的人來”。聲音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是屬于心靈的,比如我們讀李太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讀劉禹錫的“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讀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發(fā)乎聲、形成獨特的語音、節(jié)奏,何以能將作者此間的無奈與憂傷理解得深徹?比如我們讀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讀王摩詰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讀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不運諸氣息、形乎流轉徐回,怎能體悟作者當時的幽幽樂趣、脈脈情懷?
而且,誦讀不僅是視覺的感受,同時也是一種傾聽,雙向的勞作定比單一的視覺對話來得更有力,更易對語言、對文本產生獨特而深入的感悟。
但這里要注意的是,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可以在讀之前、讀之后給學生適當?shù)囊龑В岢鲆恍┚膯栴}讓學生思考,教師同時也參與其中,在讀之前或讀之后表達自己的領悟和感動,起到領引作用,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妙處和“滋味”。
3. 寫讀后感,加深感悟
如果說誦讀產生的是對文本的初步理解的話,那么讀后感這一方式要求的,則是學生對文字、對內容的深層體察。對文本的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讀后感是作文的一種,但與作文相比,又有著較為獨特的地方,感悟是廣泛的,包括對文本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感悟,如果說平常的作文側重于對生活的感悟的話,那么讀后感則彌補了這個不足,“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讀,首先是對文本的感受,而在閱讀文本的同時,學生已經不自覺地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寫出來的文字是對文本與生活兩相結合的感受。這樣的體悟是雙向的提高,文本是生活的提煉,比生活更凝練、更豐富,生活是文本的延伸,比文本更具體、更細致。所以,兩者的結合,就學生而言,是生活的豐富,是原有情感體驗的充分發(fā)掘,是心靈認識的又一次提升。
比如讓學生寫一些詩詞賞析,以他們的語言水平或理解水平,可能沒法寫出較深刻的理解,或者有所感受,卻又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這個時候,鼓勵學生是很重要的,讓他們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哪怕只是幾句話,哪怕長篇的論述表達的只是一個意思,哪怕幾百字的文章用兩三句話足可以講清,哪怕他們未必完全懂得,只是形乎一種感覺……當他們說,老師,我覺得這個怎么樣怎么樣,那個怎么樣怎么樣,或看到這句話,我產生了一個什么感覺,雖表達不清,但這“覺得”、這“感覺”,是多么難能可貴、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欣慰的詞匯啊!說明這里面有他們的思考,這是他們對語言文字咀嚼的結果。哪怕只是意會,哪怕只講到只言片語,哪怕只講到文本旨意的邊緣,也是十分難得的。有次改到學生寫一首關于雨的詩文的讀后感,就有學生寫道:“雨天總是令人惆悵,想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樣的句子,想到‘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這樣的懶懶的感覺……”他們無法將心中的感受很好地表達出來,但是他們很聰明地借用了別人的句子,將給自己帶來相近感受的文句互相解釋,雖未解其中深味,而兩相結合,再加上自身經歷的融入、自身感受的浸染,我想這就是很好的感悟了。這樣的“覺得”多了,他們也就有了比較多的經驗積累,語言能力自然提高了。當然,此時教師的點撥是十分重要的,若能一語中的地道破學生想要表達卻沒能講出來的天機,他們會更加愛上這種給人感覺的活動,以后也會“感覺”得更好。
4. 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感悟
高林生老師說:“漢語言是‘意合’的,‘具象’的,習慣于以象傳意。”葉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句。可見,對漢語文的感悟最要緊的便是“披文入境”,進而便是“明象體情”。
怎樣才能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順利地“入境”“明象”“體情”“會意”呢?關鍵是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踐,切入學生的精神領域,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作者的生活經歷。《相似論》的作者張光鑒教授指出:“人對環(huán)境的認識和對問題求解的過程,就是一個讓認識對象與以前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信息組塊(相似塊)之間進行的一系列相似運動、相似聯(lián)系、相似組合、相似創(chuàng)造的自動匹配過程。”因此,人只對與自己頭腦中已有的信息組塊相似的信息感興趣。
所以,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就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似信息模塊,以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語火光的“打火石”。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提高運用感悟的能力,主動去關心生活、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
三、插上感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遠
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一如既往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是隨時都要做好的,只有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并將多種手段結合起來,才能使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我們要使學生面對語文教材,感悟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東西,讓學生面對語文教材時心中感慨萬千,并有表達的沖動,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孕育新的知識、啟迪新的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實現(xiàn)與學生的生活貼近,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從而使學生在知識的天空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黃海淼.淺談語感培養(yǎng)的兩個途徑[N].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