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指一個人認識與掌握某種現象、事物或參與某項活動具有積極情緒的一種心理傾向。在體育教學中,我們一般是在提高人們對體育活動意義認識的基礎上促進他們對此產生興趣,從而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筆者在此談談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
一、廣泛開展思想教育,讓學生了解到學好體育的重要性
教師只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學好體育的重要性,才能逐漸培養出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來,使學生認識到,學好體育不僅僅是為了身體好,更重要的與熱愛祖國、建設和保衛祖國,體現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質聯系起來。應建立起學好體育光榮學不好可恥的思想觀點。在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的同時,加大對體育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家長和其他任課教師也能充分體會到這一點,成為學生學習體育的有力后盾和積極擁護者,真正從思想的深處接受和認同體育的重要性。
二、加大素質教育的改革力度,真正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為中心任務
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現行的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進行學習的主要依據選拔制度,嚴重制約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分數成為衡量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主要標準,使學生和教師把課余時間主要用在對文化課的學習上,使學生得不到鍛煉時間,只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評價制度,才能切實培養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因此,在選拔人才的方式上應出臺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素質教育的開展。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結構模式:開始——準備——基本——結束。這種結構由于對體育課的幾個部分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腳,一味追求時間在各個部分的合理分配,以達到整節課在結構上的平衡,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現代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的身體好,更重要的是把學習和鍛煉的方法教授給他們,讓他們掌握方法,通過正確的身心教育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發展人際關系,開發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掌握對美的認識和理解。傳統的教學是在應試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生長并形成的一種固定模式,片面強調了身體鍛煉,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數學生為主要教學目標,這與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任務是不相符的。舊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應。但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隨著時代而不斷地變化進步的。現實中,我們面對的是在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小太陽、小皇帝”,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思維敏捷,活潑好動,愛上體育課,卻不愿意參加劇烈或難度較大的活動,更不愿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再加上班級人數多,肥胖兒多,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弱,給我們的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我們本來可以利用這些因素有針對性地加以突破,但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條條框框,無形中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使體育課的形式單調,同時也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情地限制住,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充分利用體育教育自身的優勢,轉化限制條件為有利條件,正視自己,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突破,既尊重傳統,也不要被傳統所拘束。既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也要創造適合本校實際的方法,使每節課都做到教法新穎,措施有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面向跨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方法,每節課都體現自身的價值和特點,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適合自己的路。
四、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方法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步驟、程序、規則、方式等,包括教法與學法。教法起著組織、控制、激發、引導、示范、說明、概括、評價等作用,學法起著主體、目的、內化、發展等作用。教法和學法是有機聯系不可侵害的整體,有什么樣的教法,就會有某種相應的學法,或者為了建立某種新的學法,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教法。
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穎體育教學方法:一是要堅持內因(學生)與外因(教師)的辯證統一;二是要堅持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三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教學手段為核心,以教學組織為主線,以教學策略為龍頭;四是要對原有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的選擇,合理地組合,正確地運用。
五、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身心為基礎,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是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的重要方式。體育教師隊伍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體育工作的質量、水平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因而,要想成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本專業學科的最新理論知識,了解體育教學改革的動態、信息,提高從事教學和科研的能力。
總之,高中體育教學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體育產生了興趣,才能有效地推進高中體育教學。
(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