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本文從利用歷史人物教學、圖片式教學、討論式教學、表演式教學等方面,對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的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歷史;培養;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學生大多處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期,所以是對這一階段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時期。初中歷史教師要把愛國情感的教育貫穿在歷史教學的全部過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使歷史課堂教學突出愛國主義主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歷史教師只是口頭上要求學生要熱愛黨、熱愛祖國,達不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歷史教師應根據歷史教材、學科特點、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那么,該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呢?
一、要利用歷史人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歷史素材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耳濡目染中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浸潤和提升。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為國為民而投汨羅江自殺的屈原;大敗金兵而遭遇秦檜陷害的抗金名將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將領文天祥等。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飽含中國人民在艱苦創業的精神和中國由衰落走向興盛的歷程的現代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如有為中國人民留下寶貴精神遺產,并為中華民族復興作出一生貢獻的孫中山;有忠心耿耿為了黨和人民利益奉獻寶貴生命的優秀干部焦裕祿;有為研制中國第一顆氫彈、原子彈作出過杰出貢獻的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等。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給學生展示教材中的歷史人物,以此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歷史素養。
二、要利用圖片、視頻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歷史圖片中蘊涵著豐富的內涵,教師引導學生挖掘其情感精神,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為培養他們的人文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奠定基礎。圖片教學是歷史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不僅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還讓學生與“過去的事”進行情感交流。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歷史圖片,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情感教育。如在教授《南京大屠殺》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侵略者在我國領土上燒殺搶奪的圖片,學生會在對侵略者的痛恨中,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情懷。又如在教授《虎門銷煙》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影片《虎門銷煙》,讓學生認識鴉片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的沉重災難,同時深刻體會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勇氣和決心,從而喚醒他們的愛國意識。圖片、視頻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接受知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其歷史素養。
三、要在歷史問題的探討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歷史課堂中“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意識地組織、指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自由、直接地參與討論式教學,以達到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辨別是非,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如在教授《大運河的開鑿》相關知識時,教師要求學生對“大運河的開鑿是好事還是壞事”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全長1 747千米的大運河貫穿南北,有利于南北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并促使當時的隋朝出現一片經濟興盛的景象。又如在教授《秦的統一》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秦始皇是“暴君”還是“千古一帝”展開討論,讓學生通過“修長城”和“建宮室”等,正確認識秦始留給文化遺產和帶給我們的歷史影響。學生通過展開討論,無形中便會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同時達到了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教育效果。
四、可以利用情境再現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表演式教學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更能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結合作精神的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教授《抗日戰爭》時,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表演:其中一位學生扮演日本鬼子揮動軍刀砍向中國人的頭顱,教師引導這位學生要把日本軍人對中國人燒殺搶奪時丑惡至極的嘴臉表現得酣暢淋漓;另一位學生扮演雙手被捆綁著的戰士奮起抗爭的形象,教師也要引導這位學生盡量把被日軍殺戮時不屈服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在教授《五四愛國運動》時,教師可以安排全班學生扮演上海工人、當時北京的大學生、外國記者等三組“演員”,讓學生加深對“五四精神”的理解與學習,并達到與當時五四運動時的愛國學生產生心靈共鳴。通過角色對比、表演,促使學生對祖國產生熾熱之情,對人民產生熱愛之情,從而學生的愛國情感也隨之產生。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適當運用歷史教材,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教育的同時,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教師要利用歷史人物,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浸潤和提升;利用圖片、視頻教學,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討論式教學,促使學生在討論中辨別是非,接受愛國教育;利用表演式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這樣,就能使學生樹立自信、自強和自尊的民族精神,為他們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恒烈.歷史學科在我國古代教育中的地位[J].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