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最早的教學是個體教學,也就是一對一教學,所以能受教育的只是極少數的貴族,后來逐漸演變為班級教學,也就是一個教師對一群學生。正是由于有了班級教學,大大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但是逐漸地,我們發現,班級教學雖不像盧梭所說的是學生心靈的屠宰場,可這種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抹殺了越來越多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也越來越不適應我們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這種教學過分強調統一,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這樣必將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潛能的開發。如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的是“講授法”,亦或“注入式”“填鴨式”,教師只憑主觀意愿,把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瓶子,向學生硬性注入或填入知識,課堂上只有教師指揮下的齊步走,而無個體的散步。這種狀態,完全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理解能力,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模式上通行的是“八股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作者介紹——時代背景——詞句解釋——段落分析——主題概括——語法修飾——寫作方法,這種教學模式單調乏味,沒有高潮,將原本靈性的文本支解的支離破碎,讓人昏昏欲睡。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也體現不出教師的教學個性,更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科知識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吸收才能逐步轉化,假如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學,那么,教得再好也是無效的教,假如教學模式不能適合學生,那么再好的模式也是不起作用的模式。只有教師選擇合適的、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其獨立創造的個性。要培養個性化教學,首先要培養教師的個性化。
一、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意識
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中心,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逐漸變成一個協作者、幫助者。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用句符合信息社會的話說,對學生的評價已不再是記得多少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學生的角色也不再是聽從者而是專家。其實個性化教學的名詞早在18世紀便有了,個性化教學的思想充斥在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的教育論著中,但由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技術的限制,對此沒有人認真思考過。
二、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
所謂的個性化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天馬行空,更不是海市蜃樓,雖然中學語文教師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于備課,可還是不能放松自身廣泛而持久的閱讀,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能把課文有機地融入到自我的體驗、情感中來。
三、教師要樹立自己的個性教學風格
有人曾說過:“一個有著獨特個性風格的教師也必然會影響和感染他的學生,那么學生的人性也能得到張揚?!币虼?,教師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善于樹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個性教學風格。如果善于朗誦,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以情動人;如果善于表演,可以神情兼備地表演課文,以情節動人;如果善于繪畫,可以繪制課文內容,以圖喻理;如果善于歌唱,也可以高歌一曲,以歌聲動人。
四、教師要從“拿來主義”轉變到“自成一體”
對于剛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來說,對一堂課的思路、結構、過程等的設計、運作并不熟悉,這時候就應該采取“拿來主義”,多聽、多看、多仿,但如果一味的“拿來”,其結果必然鉗制了自己的想法,也套住了學生的手腳,造成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也就不足為奇了。為此,教師要學會集百家之長,自成一體。
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化是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而語文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搖籃,是創新的基地。為了培養學生有個性化的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更重要。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觸發思考和探索,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地位。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其次,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想法。教師要保護、鼓勵、誘導、啟發學生表現個性,就先要讓學生產生表現個性的欲望和勇氣。敢想,才敢說,最后才敢做。從這個層面上說,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想別人不敢想的,說別人不敢說的,做別人不敢做的。對于學生的想法,教師要給予鼓勵、肯定,哪怕這些想法聽上去是可笑的、離譜的。再次,倡導學生的批判精神。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這里說的批判是指對傳統、對權威的懷疑和批判,應該時刻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否定,敢于挑戰課本、挑戰共識、挑戰權威。最后,也是最容易被眾多教師所忽略的,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必須符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