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現代社會中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初中英語教學是引導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性環節,不可忽視。針對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缺乏生氣的現狀,有必要進行一場全方位的師生互動培訓。事實證明,只有師生之間展開了和諧、多元的交流互動,英語知識中所包含的抽象、復雜性才有可能被減淡,學生才有可能被真正地激發起學習英語的自主熱情。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英語;師生互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開展,“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弊端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它不僅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抑制學生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揮,同時也阻礙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影響教學效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本文從互動式教學模式著眼,談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所謂“互動”,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在學生發現的要求下,促使教師去啟發,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成功的英語教學要致力于形成一種新的教學雙邊關系,使得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諧而充分的發揮。教師要抓住時機善于引導,使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引人入勝;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要善于思考、積極參與,并善于打破常規,產生奇思異想,使其能力不斷發展。這樣,就使得“互動”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創造教育成為可能。
一、明確互動目的,打破形式化誤區
開展初中英語師生互動培訓的目的是什么?這是每個人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在一些教學公開課上,教師可能絞盡腦汁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互動方式,讓課堂變得十分“熱鬧”。但在這么喧鬧的表象之下,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學到有用的英語知識呢?也許答案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說,判斷師生互動是否行之有效,并不在于形式上是否“花哨”,而是在于最終的教學成效。初中英語互動教學必須要打破形式化的誤區,規避形式化追求對教學活動的消極影響。因此,在深入初中英語師生互動培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互動目標——即通過有效的教學互動形式去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消除教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隔膜”,便學生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在明確師生互動的目的之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便會更加有的放矢。
二、融入教案設計,組織合作學習格局
教案設計是任何教學活動的起始環節,應當走在課堂教學的前一步。為了落實初中英語教學的互動程序,教師有必要科學、細致地編排教案,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細化,在具體的教學步驟中融入互動環節。一般來說,初中生的語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均處于成長階段,并且由于語言素質上的差異性,個體之間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特征。在面對這些差異化明顯的學生個體時,教師不能強求整齊劃一的教學效果,而是要注重個體的均衡發展。這個時候,組織小組學習、合作式學習是一個有益的教學渠道。教師可以將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讓不同成績的學生能夠相互競爭、相互合作。例如說,教師組織一次主題為“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的趣味討論會,讓學生們在多個層面討論中文和英文的不同。這樣一來,處于小組合作格局中的初中生便能發揮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并體會到一種合作競爭意識。
三、在互動中尋求知識導入和興趣引導的有效突破口
鑒于英語的語言組織習慣與中文大相徑庭,在學習過程中不易于把握,可能會引發某些學生的抵觸消極心理。教師應嘗試將互動作為知識導入和興趣引導的一個突破口,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促成知識的“傳輸——接受”行為。比如說,英語課文的每一個章節都用一個主題,比如在學習《what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等載體,用圖片、影像、FLASH等形式來呈現各種度假計劃,并詢問學生的暑假計劃。在這種愉悅的互動氣氛中,學生的積極情緒將被激發出來,繼而成功延續到了課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這種互動化的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輕松地過渡到這一章節單詞、短語、語法點(用現在進行時代替將來時)的學習上,達成初中英語課堂的良好局面。
總之,初中英語教育階段是青少年英語學習的啟蒙時期,決定著學生今后的學習水平與個人興趣。只有初中英語教學構建出師生之間靈活、多元的溝通互動模式,教師、學生、教材這三個教學主導要素之間才能形成良性運作關系,繼而推動初中英語教學獲得更大的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偉蓮.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交際互動[J].考試(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