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的語言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教師語言的藝術性對知識傳授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教師的語言藝術也是引起學生課堂興趣的關鍵。地理作為一門文科類的學科,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針對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教師在教學過程更要注重語言的修煉。筆者認為,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入課堂教學活動的今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少講、精講。
關鍵詞:地理;課堂教學;語言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保證。”地理教學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方式。課堂教學是信息傳遞的過程,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是教師的語言。知識的傳授、思想的塑造、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培養、興趣的調動等,都是靠教師的語言來引導和實現的。地理是一門文科性非常強的學科,課堂知識的傳授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講解,筆者多年來從事職業學校的地理教育,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總結出了一些課堂教學中語言應用的經驗。
一、用直觀、生動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職業學校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學生學習熱情較低。好多學生從思想上對地理課的重視就不夠,如果教師上課沒有足夠能吸引學生的語言,課堂效果會是什么樣我們可想而知。因此,課堂上我們必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面對這些高年級的學生,有些內容的講解不需細細咀嚼,語言應力求直觀、精辟、簡練,盡量指出事物發展或變化規律,引導學生自己加強對未知內容的探究,當然在語言簡練的同時,還要力求生動。比如在講解地形特點時,中國地形特點可概況為“西高東低,多山區,少平原”,北美地勢特點可概況為“湖泊多,山地丘陵多,中部平原”等,這種語言簡潔直觀,不需過多累述學生就能懂。但是在講時區劃分時,就要生動形象一點,否則學生可能會因聽不懂而毫無興趣。比如在引入時差、時區等概念時,我跟學生講:“晚上6點從上海乘飛機飛往加拿大,在晚上12點的時候,上海是深夜,而在飛機上看到的卻是陽光燦爛的景象?!边@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去弄明白這究竟是什么樣的地理現象。
二、用趣味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地理教學中最忌諱平平淡淡的填鴨式的語言,那樣以灌輸為主的課堂學生會昏昏欲睡。我在講解教材中每個知識點的時候,都要挖掘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小故事。比如我在講“大陸漂移說”時,給學生講了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他在觀察世界地圖時,偶然發現被大西洋阻隔的南美洲和非洲大陸輪廓的凹凸非常相似,于是他著手從古生物化石、地質構造、氣候學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大膽地得出現在的美洲、非洲、亞歐等大陸是由一塊大陸分裂而成。有了這位科學家的大膽推測,誕生了后來的“板塊構造學說”。但是,也不能一味地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而忽略了重點內容。有些教師喜歡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大講特講一些奇聞趣事,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的知識點沒掌握多少,對老師講的故事卻能人人傳頌。因此,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口若懸河地忘了“本”,那還不如照本宣科。
三、用規范性的語言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
地理是一門科學性比較強的學科,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嚴謹、規范。地理學科中涉及到的地名、類別、原理、規律類的內容比較多,在講解過程中需要用全稱的一定不能省略,比如在講氣候類型的時候,“熱帶、亞熱帶、溫帶”“海洋性、地中海式、濕潤”等這些詞語就不能有一字之差,否則會誤導學生,甚至會傳輸給學生錯誤的知識。有些詞在用的時候要嚴謹、科學,不能隨意,比如在看地圖時,不能說俄羅斯在中國的“上面”,要說在中國的“北面”,同樣澳大利亞在中國的“南面”,不能說在中國的“下面”,海南在中國的“南部”,就不能用“南面”。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的科學規范,才能讓學生養成規范用語的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地理學習態度。
四、用精練的技巧性語言燃燒學生的激情
地理教學中,教師在用真實、準確的用語的同時,對于一些地理現象、地質特點或自然景觀等的描述,可以借助一些恰當的民間諺語、成語及詩詞來增加語言的詩意性。比如在講地球的自轉時,我引用一句毛澤東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讓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地球的自轉;在描述橫斷山區長江兩岸的地形特點時,我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樣的俗語,僅僅10個字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橫斷山的復雜地形和氣候垂直變化的特點。把一些枯燥的知識用這種技巧性的語言去描述,不僅形象而且通俗易懂,使學生會充滿興趣,甚至有種去圍繞知識點創作俗語增強記憶的激情。
五、用簡潔的語言結合信息手段的運用增強課堂效果
“掛圖、課本、粉筆、嘴巴”,是傳統地理課教學手段的關鍵詞,教師的冗冗長言、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難以吸引學生,有時還會使學生如墜云里霧里。現代地理教學結合多媒體,通過圖片、圖形、聲音、視頻等方式使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只需要配以簡單的語言介紹,不需冗長的描述性語言,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作為地理教師,要想將計算機技術熟練的應用于教學中,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我在教授《地球運動》這節課時,制作了一個簡單的動畫,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生在動畫演示中發現了地球公轉和自轉時與太陽的關系,能很容易地掌握晝夜和四季形成的原理。這些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在應用現代信息手段的教學過程中,無需過多的語言描述,只要做好點拔、歸納、總結等這些簡要的語言功課就可以了。
總之,在以語言描述為主要方式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語言上還是需要下一番工夫斟酌的,如果語言運用的有藝術,不僅會使地理課堂不再枯燥,而且還會大大提高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教學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連云港市大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