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數學的教學質量。因此,有效的數學教學要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提高數學技能與科學素養。
一、數學教學情境設計
教學情境具有啟發作用,能夠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夠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提高數學教學的時效性。
例如在教學《作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上一節課所學的中心對稱、中心對稱圖形及其基本性質,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再讓學生回答軸對稱、軸對稱圖形及其基本性質。教師在帶領學生回顧舊知識后,引入作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可以出示3個例題讓學生按照例題要求作軸對稱圖形。
例1點A和直線L,求作A關于L對稱的圖形。
例2已知線段AB和點O,求作AB關于點O對稱的圖形。
例3已知三角形ABC和點O,求作三角形ABC關于點O的對稱圖形。
學生在獨立完成作圖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鞏固基本變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質,也能熟練掌握各種基本變化畫法。學生在繪圖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教師通過溫故知新的教學設計,進一步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學生通過認知這些基本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加深對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體會。學生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欣賞、交流等活動,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也能提高對圖形的欣賞意識,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二、數學教學過程的設計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體驗過程,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時要時刻圍繞著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數學、感知數學,使學生對數學理論的學習有效地轉化成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在講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形象思維,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在進行數學方法講解時,教師要積極組織探究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利用自己已經具備的知識經驗在紙上畫出不同的圓形,并嘗試計算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學生在進行小組實際操作時會遇到各種問題,如圓的半徑、直徑是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關鍵條件,學生想要成功計算出圓的周長和面積必須對圓的半徑、直徑知識進行學習。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材中,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師都可以采用探究式活動的方法,這既能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又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數學課堂小結的設計
一個完整的數學課堂教學還應包括教學反思的環節,這也是教學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因此教師既要加強課堂小結的設計,更要突出設計的實效性。課堂小結能夠反映在實踐學習過程結束后學生的反思和收獲,一般包括過程反思、方法反思、經驗反思、錯誤反思等內容,并且教師要注重課堂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在課堂小結設計中不僅要復習當堂的知識內容,還應關注學生課后知識的運用。
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寫數學日記,讓學生記錄課堂上自己掌握的知識要點,以及學習的難點,同時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梳理、總結與歸納,并加上學習過程中自己的收獲,以及自我評價。學生堅持每天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數學學習過程的點點滴滴,能夠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終身學習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小發明、小制作,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通過課堂小結設計,能更好地發揮“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的大眾化數學”的理念,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總之,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把課堂設計當成一門藝術來對待,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設計,優化數學教學的結構,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邳州市陳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