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初中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膚淺、庸俗、模式化,缺乏真情實感的嚴峻現(xiàn)實,使作文教學陷入了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tǒng)的封閉式作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現(xiàn)代生活脫節(jié),學生被禁錮在狹窄的教室里和有限的教材中。如何擺脫這一窘境,實現(xiàn)作文與生活的溝通,我認為首先必須樹立一個理念——作文教學生活化。生活化作文教學,就是指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要回歸生活。
一、讓作文回歸生活
學生應該是為反映生活而作文,而不是為了作文而編造生活。脫離生活的寫作教學,割斷了學生的脈搏,隔膜了學生對生活的感情,鈍化了學生思考生活的思維“觸覺”。這恰恰正是造成學生作文“假”“大”“空”弊病的根本原因。寫作教學表面上要解決的似乎是“如何寫”的問題,其實,“寫什么”才是“如何寫”的靈魂、核心和前提。“如何寫”的每一過程,無不是“寫什么”的具體表現(xiàn),從“寫什么”的角度去解決“如何寫”,才是抓住了要害。學生怕寫作文主要是覺得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究其原因,是習作與生活脫節(jié),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因,還是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手。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一旦“源頭活水”滾滾而來,思想的火花就會射出耀眼的光芒,內心的情感激流就會隨筆端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這就從導向上指出了一條還原寫作教學本質的反璞歸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回歸生活。
作文回歸生活,首先,應引導學生著重從學生的生活視野和感性經驗中取材立意,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從而引發(fā)寫作的真情實感。其次,要采取多種渠道打通課堂內外,充分發(fā)掘各種語文教育資源。農村孩子的生活較之城里的孩子,多了幾分自由和快樂,天地更加廣闊,生活更加愜意。農村學生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風箏、挖野菜,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捉螃蟹、逮小魚,秋天可以到田野里捉蜻蜓、摘野果,冬天可以打雪仗,到山林里逮兔子,真是其樂無窮。農村還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風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風霜雨雪氣象的變換;有脫貧致富的新人新事,有千姿百態(tài)的風俗民情,有艱辛快樂的農耕勞作。農村的面貌日新月異,農村的情感樸實真摯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鄉(xiāng)土題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農村初中學生活動范圍狹小,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更顯得重要,如參觀、旅游、勞動、科技活動等,尤其應注意開展有關科技、智力競賽、演講會、作文比賽、觀察自然現(xiàn)象、校園廣播、辦黑板報、創(chuàng)辦宣傳窗等活動,動員學生全員參與,積極寫作,讓學生樂在其中。特別像演講會,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寫作熱情等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融合和張揚,讓其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意義和作用,對作文教學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能開拓出更為寬廣的寫作題材,引導學生讀好社會和自然這兩部大書。也可將單純自我表白式的筆觸轉向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新聞事件或人物的品評,這種“轉向”的意義,放大了生活的外延,擴充了寫作的源泉。
二、指導學生感悟生活
首先要關注的是“寫什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感受獲取生活材料,但掌握材料只是“寫什么”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感受的基礎上捕捉、洞察乃至挖掘出生活材料中潛在或顯現(xiàn)的思想意義,能從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其中蘊藏的感情、情趣、哲理和時代精神。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有些學生卻感到沒有什么東西可寫,這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因此,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豐富寫作內容,是寫作的根本所在。
指導學生感悟生活,首先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和感受生活,克服無視生活,不留心身邊事物的惰性心理。其次,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選擇好感受點,進而升華出事物某一方面的底蘊。再次,要引導學生以充沛的感情去體驗生活。寫作的過程,就是把對生活的感受、理解乃至感動訴之于筆墨的過程。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猶如酒曲摻入米中,必能釀出一篇篇生活美酒般的佳作。
教室里的作息時間表,是學生最熟悉不過的事物,對學會了感悟生活的學生來說,他們就能伸出美的觸覺,發(fā)現(xiàn)它那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思想內涵,探索到它所包含的底蘊。有的說,它是生命的計算機,計算著生命的價值。有的說,它是生命的花環(huán),在勤勞者手中五彩繽紛,在懶惰者手中亂麻一團。有的說,它像路上的信號燈,指引著我們的航行。
總之,我們只有讓作文變成學生生活的需要,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作文,讓他們能以生活為基礎,參與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用自己稚嫩的筆去描繪這個絢麗多姿的世界。我們相信,沿著作文生活化的方向,農村初中學生作文教學之路定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光明。
(南康市十八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