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學習一定的文言文,有助于語言運用更靈活簡便。但是分析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現狀,仍然以逐字逐句的串講方式為主——解釋詞句、分段,再概括層意與中心,方法千遍一律,費時低效。這樣長期下來,不僅學生乏味,教師自己也感到厭煩。文言文,“想說愛你不容易”!為了改變這種觀點,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一些做法。
一、力求掌握文言的常用詞語和句式,夯實基礎
第一,通過誦讀,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去解決。
學習語言的最好辦法是生活在那種語言環境中,但后世學文言的人已經找不到那種語境了。可是,我們可以通過誦讀古人的文章,在一個小的天地中創造出一個學文言的語言環境啊!幾人、幾十人齊聲誦讀,每天讀一陣子,也就有了語感。長久下去,讀來讀去,許多詞、句、篇都裝在自己的頭腦中,何愁沒有語感?古人讀書“口舌成瘡”便是證明。當然,值得強調的是,誦讀時,口、耳、眼、心都得用上,且要熟讀成誦。如果不能堅持誦讀,掌握的文言文量不足,則會如孟子所云:“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棄井也。”
第二,練習文言qTrY0O8hxXy4DiPr7Y2bZVpTULx0Kmt5m65Wd4bnRYQ=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檢查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情況。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譯原文,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問題暴露出來了,或是詞義沒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對癥下藥,及時糾正。荀子說:“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生在實踐中遇到阻礙,遇到疑惑,經過思考,經過教師的指點,得到了解決,記憶也就更深了。練習文言文的現代漢語翻譯,可以是口頭翻譯,也可以筆譯。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進行,都應該以準確、規范為標準。準確,指詞語要翻譯得準確,要牢牢落實;規范,指譯文的句子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那種只寫出句子大意的翻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譯文要準確規范,對中學生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開始訓練時,總是不夠準確、不夠規范。但是,如果教師每次都指出那些不準確、不夠規范的地方,并予以糾正,要求又很嚴格,那么,準確規范的翻譯是能夠逐步做到的。
第三,多做一些詞語和句式的歸類、對比練習,加深理解。
詞語和句式的歸納練習,可以訓練學生在感性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己動腦、動手整理,結合所學過的文言知識,總結出同類語言現象的某些規律,使之達到理性的認識,并且使知識逐漸系統化、條理化。如:一詞多義、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四種文言詞語的現象;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等文言句式的翻譯。這種對文言詞語和句式的對比、歸納練習,可以在一篇之內進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圍之內,最好在復習時進行。
二、文言文教學力求和現代文教學接軌,充分發掘文言中的內容美、形式美的因素,激發閱讀興趣
1. 體味意蘊美的豐富
歷史文化之所以深沉豐富,乃是因為數千年積淀下來的思想內涵,有著巨大的力量,對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華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學要達到的目標之一。而我們的學生,正處在科技進步、社會變革的環境,他們的成長,更需要正確的引導,更需要優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而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中刻畫了許多光彩奪目的形象,我們說,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審視美與丑的過程中,我們會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樂,在情感共鳴中靈魂得到蕩滌和洗禮。如《曹劌論戰》一文中,曹劌的形象格外耀目——他本是一個平民,但在國家興亡的關鍵時刻,主動請戰,獻計獻策,才使魯國轉危為安;而《出師表》中,諸葛亮臨行前反復叮嚀,殷切期望,對蜀漢的忠貞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間。讀這些作品,學生自然會感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情!當然,我們不能把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強行灌輸給學生,更不能以教參為唯一標準,做搬運工,而應引導學生,鼓勵其有自己的見解。還以《曹劌論戰》為例,教參中對莊公的評價為“鄙”,以此反襯曹劌的“遠謀”,但教學中,學生為莊公平反,認為他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可贊!認為他貴為一國之君,甘于幕后,放手讓曹劌指揮作戰,有難能可貴的民主作風,認為他唯賢是用,用人不疑,可敬!……這些討論,無不閃爍著學生思維的火花!當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使學生這些歷史人物深受感動、神采飛揚時,我們的教學也已經走上了成功之路。
2. 采擷形式美的花朵
中國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富有生命力的語言,自詩經以來,有“風騷”并舉,有諸子百家爭鳴,有漢賦鋪排,有唐宋古文或韻或散、或律或絕,五彩斑斕,令人目迷心馳!有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以稱頌公德或勸勉警戒自己的“銘文”,這種文體注重駢對,句式整齊,多用抒情;有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表文,這種文體,內容為陳述自己的愿望、請求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常與記敘、抒情相結合,辭情懇切。再如“說”這種文體,可發表議論,也可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形式上以議為主、敘議結合,且比較重視文采;還有“記”“書”“序”多種文體,形式多樣。而文言文的表現章法也值得研磨借鑒,如《口技》中采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使口技表演的場面更扣人心弦;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寫景,采用了“借賓定主”的襯托手法,以周圍群山來襯托西山的高大雄偉;再如《上樞密韓太尉書》中采用了“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結構方式,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思想性……當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使學生通過閱讀對各種文體多樣的表現手法心領神會并用之于寫作之時,我們的教育才算是發揮了真正的引領作用。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要細心觀察、用心搜索,都會找到激發學生學習的最美的那一朵花,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魅力,感覺到“文言文,要說愛你也容易”,從而在文言文的教學上有大的收獲,讓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構建文言文知識的殿堂,切實培養、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江都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