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閱讀課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講授,缺乏對閱讀方法、閱讀技巧的專門訓練,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依托文本,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環節入手,通過閱讀策略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技巧;教學策略;有效教學
閱讀是對書面信息進行認知構建的心理語言過程,新課程中學英語大綱要求“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初中畢業生要達到5級水平,與此同時,在各類英語考試中,閱讀又是考試中的重頭戲,閱讀題的分值比例相當大。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閱讀課是每個單元最重要的課型之一,在教材的編排上每個單元以welcome to the unit引出話題,學習或復習有關日常交際用語,接著閱讀就會出現與對話題材相同的語篇、訓練閱讀技能、學習語法和詞匯,然后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培養技能。
一、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問題1:傳統意義上的閱讀教學即教師先教單詞,學生朗讀,教師逐字逐句翻譯講解,勾畫詞組,并對重點單詞和語法進行操練,輔以朗讀和背誦。
問題2:學生本身的詞匯儲備量少,又缺乏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識,造成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存有許多問題,比如逐字閱讀,過度依靠視覺信息,過度注重細節問題,這樣會大大減慢閱讀速度,妨礙對文章的理解。
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一方面是傳統的課文分析法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缺乏閱讀技巧。這樣以教師為中心的閱讀課堂,不注意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學生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是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
二、閱讀教學策略探索
1. 閱讀前(pre-reading)
閱讀前任務的設計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增加學生的相關文化及背景知識,為課文教學做好鋪墊。因此,這一階段要盡可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通過話題、圖片、視頻等形式引入閱讀話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初中生在進行長篇閱讀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如果教師在授課前不進行有效地引導和鋪墊,就難以激發學生對閱讀話題的興趣,那么閱讀效果肯定不會好。因此,導入是否成功直接關系到整節課的成功與否。
閱讀課的導入方式有很多種:多媒體導入(具直觀性和生動性,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競賽式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頭腦風暴式導入(通過向學生提供主題詞及圖片,引導學生進行各種相關聯想)……
2. 閱讀中(while-reading)
閱讀中設計的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學生獲取詳細的語篇信息,學會課文中生疏的詞匯、短語和句子結構等語言現象。
(1)增強語篇意識,以任務驅動閱讀。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比較側重語篇材料的理解和認知。但是隨著英語課程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我們必須改革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首先,教師要超越傳統的詞匯和語法講解,立足語篇,從語篇層面分析、處理閱讀材料。其次,教師要改變“我說你聽”“我說你記”的單向傳遞的灌輸模式,引導學生利用語篇本身提供的語境猜測詞義,解構復雜句子,理解細節。因為詞匯、短語、句子要表達的意義都是由語篇決定的,離開了語篇,可能導致理解產生偏差。因此,通過任務引導學生對語篇提供的信息進行主動地加工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閱讀任務,可以使閱讀的目標指向更明確,學生的思維也更加發散。
(2)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運用適當的閱讀技巧。英語中考閱讀理解每篇文章單詞數大約在300~400詞。慢讀是不行的。因此學生做閱讀理解時,要注意培養自己快速閱讀的習慣。教師指導學生養成先看問題,再回過頭去邊看文章邊找答案的習慣,既能提高閱讀理解的準確率又能節省答題時間,一舉兩得。同時,教師在閱讀課上應避免滿堂灌,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閱讀的速度、技巧及猜詞技巧等作相應的指導。為提高閱讀速度,可引導學生使用下列方法:
掃讀理解。掃讀即通過對文章標題和首尾句的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脈絡,理解課文大意,找出關鍵詞和中心句,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和作者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比如在教授8Aunit1《friends》的Reading 時,在快速閱讀完課文以后,給出一組圖片,請學生找一找,哪一個是Betty,哪一個是Max,哪一個是may?
略讀質疑。略讀時,學生應快速瀏覽全文,整體理解課文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結構,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和快速捕捉有關信息并找出文章主題,理解故事情節,根據上下文線索推理與預測故事情節發展和結局的能力。教師先要給出略讀目標,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在5分鐘內完成閱讀任務,迅速捕捉目標,并在閱讀過程中達到對課文的表層理解。
細讀賞析。教師引導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的前提下細讀短文、理解短文,并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完成,以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仔細閱讀文章中的細節,但是此處的細讀不包括知識點的掌握。細讀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提前設計一些諸如填寫表格(即把文章中的一些細節通過表格的形式羅列出來,這樣一目了然,利于學生掌握)和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short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ext.(即把文章中的重點內容利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來完成)然后可以利用此表格或小短文讓學生來復述課文。
猜測詞句含義。根據構詞法、句法結構和上下文語境猜測詞句含義。同一單詞往往因為語境的不同而產生詞義變化,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同義詞以及相關的構詞法知識,對閱讀中遇到的詞句進行猜測。
不同的閱讀方式應有不同的時間限制和閱讀速度,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的閱讀任務,但教師最終的任務是除了能讓學生鞏固和表達閱讀內容外,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完成一定的交際任務,或表達出自己的個人觀點。
3. 閱讀后(post-reading)
這一環節是在有足夠的語言輸入的前提下進行語言輸出,是對課文的主題、觀念、語言等進行分析的任務,在這一環節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識的學習升華到語用的高度,達到知識和思想的進一步融合。閱讀課后,教師不但要讓學生練習、鞏固和擴展在閱讀課中新學到的語言知識,還要發展其說和寫的能力。課后練習有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閱讀課而設計練習形式有表演課文、縮寫、改寫課文、復述故事等。
(1)拓展話題討論。可以根據閱讀材料假設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討論。
在教授8Aunit4《wild animals》的 Reading 時,在學習了有關熊貓“希望”面臨的一系列困難以后,筆者組織學生討論:
What should we do for wild animals?
S1:Don’t buy animal fur any more.
S2:Ask the hunters not to kill the wild animals any more.
S3:Ask the farmers not to cut down trees and leave the reserves.
S4:We can build more reserves.
S5:Don’t eat wild animals any more.
(2)進行角色表演。引導學生針對閱讀文章中相關的情節進行分角色表演,比如在學完7Aunit3《Halloween》后,組織學生表演萬圣節那天的“trick or treat”活動。萬圣節的時候,孩子去別人的家,大喊:“trick or treat.”屋子里面的大人要么給糖,要不孩子就會惡作劇。
閱讀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過程,閱讀不是單向的,而是積極的雙向互動,要使閱讀教學有效,那么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為學生的閱讀活動無人能夠替代。同時,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況下,教師應指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而提高英語閱讀理解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延從.提高課文教學中任務設計的實效性[J].中小學英語教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