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芬
(威海職業學院 船舶工程系,山東 威海264200)
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船機制造與維修及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已形成的行業資源優勢,以船舶制造與維修企業為合作對象,構建“三階段校企結合、323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職業分析重構課程體系,以船機制造、維修、輪機系統安裝調試等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培養和造就一批專兼結合、能夠把握專業發展趨勢和專業改革方向的素質精良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具有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應用于一體的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
到2012年,全日制在校生穩定在500人左右,具備300人次的職業技能鑒定和各類社會培訓與鑒定的能力。
專業建設的思路是“1個創新、4個加強、1個確保”,即以創新“三階段校企結合、323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加強課程建設、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確保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
“三階段校企結合、323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與山東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廠、威海東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造船企業合作,共同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與威海東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乳山造船有限公司等造船企業的合作,創建“三階段校企結合、323式”人才培養模式。即“第Ⅰ階段—識崗+基本技能訓練+技能鑒定訓練;第Ⅱ階段—跟崗+專項技能訓練;第Ⅲ階段—頂崗+綜合技能訓練+畢業設計”。教學組織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學校進行理論教學及學習性實訓教學,以教、學、做一體項目為載體,側重點是崗位基本技能培養和基本職業素質養成;在企業進行崗位訓練及課題設計等生產性實習教學,采用完成生產任務的形式組織教學,側重點是專業綜合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提升。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船舶工業工人技術等級標準》為依據,與山東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廠、威海東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修造船企業生產一線的專家(工程師、技師等)共同研究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及工作任務,最后歸納為:船舶設備裝配、船舶機械設備維修、船舶機械運行與管理、船舶動力裝置設計與安裝。
3.2.1 課程體系構建
1)成立由企業技術人員、高技能工人參加的課程建設小組,專人負責,課程、教材及課件建設同步進行。
2)圍繞船機制造與維修與輪機工程生產過程,整合、重構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專業核心課程,從山東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威海船廠、威海三進船業有限公司、威海東海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乳山造船有限公司等企業引進真實生產任務,形成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一致。
3)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根據專業特點,引進周邊造船企業生產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生產性實訓。
4)實現課程教學的校企交替,使課程的教學具有連續性和針對性,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5)注重能力考核,引入企業實際生產任務質量考評方法和標準,建立以企業生產任務完成質量為目標的多元化考核體系。
3.2.2 課程標準研制
課程的標準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設計教學方案,建立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融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證為一體、融課堂與實習地點為一體、融教、學、做為一體,創建具有鮮明行業特色、地方特色和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
3.2.3 網絡課程建設
依托學院現代教育網絡教學平臺,在5年內將建設3門既方便學生課外學習,又便于教師課堂教學的網絡課程,建設以本課程各知識點為單元的開放式網絡課件庫、若干案例課程教學必需的教學資源、優秀教學素材庫等。
網絡課程建設項目的重點是建設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使用的主要載體是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文字教材可以作為輔助的載體。網絡課程包括網上學習、討論、作業、輔導和答疑或實驗、實習和測試等各個教學環節,對于不能在網上實現的教學環節,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完成。
案例庫按照課程、專業或行業進行規劃,包括案例、實訓設計、歷史事件等應與各門課程配套建設。
3.2.4 精品視頻課程和網絡資源課程建設
以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為課程研究和開發為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為載體,改革與建設課程內容。開發的課程應力爭達到課程理念先進,課程標準明確,課程設計科學,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實施有效,以推動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十二五”末,省級及以上精品視頻課程達到3門以上。
3.2.5 教材建設
通過教材開發固化課程開發的成果。鼓勵教師與企業行業專家合作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構建行動導向的課程結構的創新型教材,以適應“就業為導向”、“能力為中心”的高職教育;開發包括紙質教材、音像媒體、網絡課件、教學素材庫、電子教案、試題庫及考試系統和多媒體教學軟件立體化教材。力爭“十二五”期間,出版《船舶柴油機安裝與維修》《船舶設備液壓控制系統》《船舶輔機安裝與維修》《船舶動力裝置機安裝與維修》等省級規劃教材或教材4本以上。
3.2.6 教學資源庫建設
根據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及職業能力培養需要,通過收集、自主開發及校企合作開發等多種途徑,不斷充實優化資源庫中教學資源,使資源庫包“船舶柴油機、船舶輔機等虛擬拆分”等中文件數達到1 000個以上,并依托學院教學資源平臺,及時進行網上發布,使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予以廣泛使用,實現師生訪問人數年度達到600人次以上。
按照“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培養骨干、造就名師”的原則,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內外學習先進的專業技術,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先進課程開發技術,拓展專業視野,增強專業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內外資源,培訓專業教師的一體化教學能力。制定“擇優聘請、相對穩定、適時調整”的兼職教師管理制度,打造“雙師素質”高、“雙師結構”合理的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2]。
在現有6名專任教師基礎上,新增8名專任教師,教師總數達到12人。其中,培養專業帶頭人2人,引進培養專業骨干教師7人,引進培養專業教師3人,使“雙師素質”教師達到100%。現有兼職教師3人,再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9人,使兼職教師總數穩定在12人,專兼比例達到1∶1。
選拔2名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教學水平高,有較強實踐和科研能力的教師給予重點培養,優先安排國內外交流與培訓,參加各種專業技能提高活動,在科研經費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經過3年培養,使其成為掌握本專業前沿技術和行業發展動態、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及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專業帶頭人。
選拔和引進5名熱愛本專業并具備良好潛質的教師作為骨干教師培養。通過到船舶企業頂崗鍛煉,參與科研教研、學習培訓,拓寬視野、更新理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技術研發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使他們成為專業核心課程、關鍵職業技能方面的專家和教學骨干,能開展教學改革和課程開發,承擔應用技術研究,成為在學術方面有一定特長的骨干教師。
培養措施:根據具體情況,安排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一個月以上,重點培養教師船機制造與維修生產設計、工藝制定和生產現場技術指導與質量檢驗等工作能力;到武漢理工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進行專業進修;到船舶行業培訓機構進行專業培訓;參與專業技術服務。
建設目標:聘請12名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或高水平技術工人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完善行業兼職師資庫,改善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
建設措施:從合作單位聘請12名兼職教師;對兼職教師進行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師職業規范培訓,提高兼職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兼職教師參與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和改革,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能力標準的制定;參與工學結合教材編審、承擔校內專業實訓和校外生產性實習;對學校專任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在校企合作、學生頂崗實習和學生就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有計劃安排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以及通過參與實訓室的建設和改造來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鼓勵教師積極獲取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認證。積極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比例。
以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為立足點,促進課程教學團隊、教學研究與改革團隊、實踐教學團隊等的建設與發展,以專兼結構合理、雙師素質優良的專業教學團隊滿足高職教育技能型和本科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力爭“十二五”期間有3~5個專業教學團隊進入省級優秀教學團隊行列。
本專業現已建成船舶柴油機拆裝實訓室、機修鉗工實訓室、公差測量實訓室、液壓與氣動實訓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室、創新設計實訓室6個實訓實驗室,預計今年將再發展4個校外實訓基地。滿足本專業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的需要,成為專業教學的有效延伸。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實驗實訓條件硬件建設具體方案如下。
擴建制圖室1個。添置電腦1臺、投影儀3臺、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機械制圖教具。可供船機制造與維修及輪機工程技術專業學生進行機械設備及工裝零件圖、裝配圖和系統布置圖繪制實訓。
1)新建船舶柴油機裝調實訓室1個。配有多種類型的船舶柴油機。可供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群學生進行船舶柴油機結構裝拆及故障維修實訓。
2)新建船舶輔機裝調實訓室1個。本實訓室分為9個實訓單元:空壓機裝拆實訓單元、泵裝拆實訓單元、鍋爐實訓單元、造水機實訓單元、制冷與空調實訓單元、防污設備實訓單元、油分離機實訓單元、舵機錨機實訓單元,可供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群學生進行船舶輔機結構裝拆及故障維修實訓。
3)新建軸系實訓室1個。配有先進的現場直觀顯示對中效果的激光校準儀、大屏幕電子數顯及實效對中設施,多種船舶齒輪箱、船舶軸系、船用螺旋槳等,可供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群學生進行齒輪箱的裝拆、軸系的安裝與對中等實訓。
1)新建自動化實船機艙實訓室1個。本實訓室是按真實的船舶機艙進行設計建設的,配備有船舶主柴油機、兩臺發電機組、分油機、空壓機、冷卻設備、管系等,還考慮建設集控室為船舶電氣工程技術專業提供共享。可供船舶類專業學生進行機艙結構、船機安裝調試、船用機電設備維修等綜合實訓。
2)新建計算機輔助船舶設計與制造室2個。本室配備有船舶企業普遍采用的CAD/CAM軟件、三維制圖軟件、計算機120臺,可供船舶類專業學生進行機艙布置、動力裝置系統、管路系統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實訓。
3)新建船舶管系放樣與裝配實訓室1個。可供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群學生對管系進行加工制造等綜合技能實訓。以真實工作環境滿足學生適應性訓練,完成崗位教學任務。
與船體專業共享船舶模型設計制作工作室。創新能力實訓平臺的功能是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空間。本室可為船舶類專業學生進行船舶模型、船舶機械模型的設計與制作提供條件,提高學生的船型及船舶機械的創新設計能力。
與20家大中型船舶修造企業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實驗實訓條件硬件建設項目完成后,使生產性實訓比例有很大提升,在承擔教師進行工程實踐、學生進行船機檢修實訓的同時還可承擔企業進行技術培訓、技術攻關等任務。
船機制造與維修專業將依托“威海船舶職業教育集團”重復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通過提高師資隊伍素質與教學研究水平,完善實踐教學條件,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逐步提高課程建設與教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周啟學.我國船舶類高等職業院校及船舶技術專業委員會概況[J].船海工程,2011(4):108-110.
[2]楊澤宇.發揮高職品牌優勢培養船海適用人才[J].船海工程,2011(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