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博雋
要大力培育不同層面的中心城市,力推形成不同層次的圈層結構,帶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在經濟活動中有著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上起著核心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要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關鍵性的條件有兩個:一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對產業、人口、資源的集聚能力較強,具有比一般城市更強的經濟勢能;二是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能夠為腹地提供一些較高層次的服務,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先導和主導作用。
浙江中心城市實力不強、帶動力不足,一直是城市化發展的“軟肋”——無論是城市規模還是城市綜合實力,都是周邊的江蘇“更勝一籌”: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江蘇12個、浙江5個;全國城市競爭力前50強中,江蘇有蘇州、無錫、南京、南通、揚州6市,而浙江僅有杭州、寧波、溫州3市。
浙江的中心城市之所以“不強”,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不但先天發育不足——部分中心城市起點較低、基礎較弱,并非由于長期經濟發展自然形成的經濟中心,而是改革開放后由于行政區劃調整使然,如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等市,都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由縣改市,進而再升格為地級市的;而且后天營養也不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浙江先后推動五輪“強縣擴權”改革,實施“省管縣”的財政體制,一些經濟強縣被賦予地級市的部分經濟管理權限,變相地“削弱”了中心城市的體制和政策優勢,使其不能有效集聚區域的優勢資源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圖/金川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高度發達的專業化分工,要求要素能在更大范圍內有序流動、資源能在更大程度上市場配置,產業能在更深層次上進行符合縱向分離的集聚和擴散,這些都離不開強有力的中心城市的催化和帶動作用。而當前浙江中心城市“少”且“弱”的局面,顯然無法有效地擔當起這一重任,這也是近年來浙江集聚高端要素優勢不足、經濟轉型升級步履維艱、都市圈成長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浙江“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都市區建設”,“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產業集聚,增強城市經濟綜合實力,優化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同時還提出“積極支持有條件的縣級市培育成為區域中心城市”,旨在大力培育不同層面的中心城市,力推形成不同層次的圈層結構,有力帶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增強中心城市經濟綜合實力。即重點依托杭州城西科創、寧波杭州灣、寧波梅山國際物流、溫州甌江口、湖州南太湖、嘉興現代服務業、紹興濱海、金華新興產業、衢州綠色產業、舟山海洋產業、臺州灣循環經濟、麗水生態產業、義烏商貿服務業等產業集聚區,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先進制造業和高效生態農業,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的經濟綜合實力。
——促進相鄰城市同城化發展,整合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即選擇若干地理相鄰、功能相聯、人文相通及交通便利的城市,通過規劃共同描繪、資源統籌配置、產業整合提升、設施聯建共享、政策無縫對接等方式,促進相鄰城市之間產業分工、設施建設等原有城市功能的系統整合,以及創新開發、公共服務等現代城市功能的有效拓展,實現1+1﹥2的城市功能整體提升,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服務能力。
——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有序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即賦予經濟強縣地級市的經濟管理權限,促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加快培育成為經濟實力強、功能設施優的中心城市,并通過深化分工協作關系,不斷加強城市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在更深層次上建立區域經濟聯系,形成一個功能定位清晰、分工協作緊密、空間分布有序的區域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