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自勖 歐芳慶
20世紀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隨之而來,我國高等教育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性的發展態勢和辦學格局。其中民辦高職院校以嶄新的辦學機制和模式開創了新局面,緩解了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逐步滿足了人們對不同類型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民辦高職院校和公辦高等學校不一樣,民辦高職院校在生存和發展方面面臨很多困難,其中教育教學質量問題比較突出。
2009年至今,民辦高校深陷“招生寒流”難以自拔。據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北京民辦高校招生數較以往同期銳減60%,在抽樣的97所民辦院校中,僅有40所民辦全日制高職院校在校生均人數超過1000人。首都的狀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則更不難想像。民辦高職院校的運作資本主要靠學費,生源下降必然影響學校的生存發展。如果不能及時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民辦高職院校很難渡過這個生存寒冬。民辦高職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辦學的根本,視為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生命線。
當前,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以高考成績沒有“過線”未被公辦學校錄取的學生為主,對他們來說,選擇民辦高職院校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盡管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與公辦高校學生智力因素相差無幾,但是他們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上與公辦高校的學生有較大的差距。在許多學生眼里存在“三不怕”的現象:“一不怕考試不及格,二不怕留、降級,三不怕不能畢業”,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存在不少混文憑的現象。他們進入民辦高校,感覺“低人一等”,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面對這樣的生源,要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難度可想而知[1]。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民辦高校之間的生源競爭異常激烈。21世紀初獨立學院的興起,對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能進入公辦高校的學生,在家庭經濟許可的條件下,更愿意到獨立學院就讀,剩下的學生才會選擇民辦高職院校,不難想像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會是何種狀況。
近幾年,一些民辦高職院校急于彌補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揀到籃子都是菜”,教師隊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目前許多民辦高職院校的專兼職教師的比例失衡,有的學校是2∶8,好一點的是 4∶6,且年輕的多,學歷高和有經驗的少。同時,學校的主辦者十分講究成本核算,在教學設施等方面投入不足,也嚴重地影響著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師資建設、實驗實訓、考試環節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有的民辦高職院校忙于應付日常常規教學活動,而忽視了教學基本建設,無法有效保障教學的質量。如專業設置仍未完全擺脫普通高校傳統模式的影響和束縛,有些民辦高職院校為了爭奪生源,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設置所謂的熱門專業,一哄而上,導致教育教學資源大量浪費,教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急劇下降,最終一哄而散。
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不能及時反映現代企業或行業的最新技術發展方向,不能反映學科前沿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缺乏科學合理的整合,尚未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課程之間缺少聯系。目前民辦高職院校中學生課程成績不合格率偏高,學生補考、重修的壓力過大。而過高的不合格率壓力又集中體現在畢業生清考和畢業資格的審查中,對學生就業、升學等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民辦高職院校的投資者從經濟角度考慮,為節約教育成本,不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隊伍普遍存在著專任教師年紀大、教學負擔過重,年輕教師教齡短、經驗缺,尤其缺乏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歸宿感等。加之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知識結構、專業學科結構諸多不合理,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匱乏、教師隊伍人心不穩等,師資問題十分突出。
近幾年隨著高校擴招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民辦高職院校招生競爭的壓力增大,一些民辦高職院校采取了廣告宣傳、有償招生等手段卷入到“生源大戰”中,招生花費太大、成本過高。今后,要切實轉變資金的使用渠道,加快基礎教學設施建設,加強教學基礎建設的投入,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勢,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出教育特色的角度來塑造民辦高職院校新形象,從而增強民辦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與吸引力。
民辦高職院校建立初期多是面向周邊高校聘請兼職教師,但隨著高校擴招,公辦高校本身教學任務的加重,現在聘請兼職教師已有困難,新招聘的青年教師尚需一個培養鍛煉的過程,致使民辦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不僅難以適應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而且還不利于民辦高職院校的長期發展。因此,民辦高職院校一方面不僅要積極引進一批能夠研究和探索民辦高校和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具有戰略眼光的高教管理專家;另一方面應以增加、補充教師隊伍數量為基礎,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核心,以培養、穩定骨干教師隊伍為重點,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建立一支數量夠、素質高,結構合理、業務優良、治學嚴謹、職業穩定的教師隊伍。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要注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以適應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要加強骨干教師與教學管理人員培訓,重視建設優秀教學團隊,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增加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要聘請適當比例的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專業課和實踐技能課兼職教師;要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和科技開發能力,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2]。著力造就一大批“雙師型”的教師,辦出民辦高職院校的特色,培養“文化知識夠用,實踐技能較強,就業創業能力較好”,受到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
民辦高職院校要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以特色建設為發展主旋律,不要盲目模仿知名院校的辦學模式、辦學目標,更不能在專業建設上照搬照抄,否則其生存發展之路會越走越窄。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內部靈活彈性機制進行改革,以適應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課程體系的建設必須兼顧學生的就業問題,盡可能地設計包涵一些職業技能性的課程,滿足學生為職業生涯做準備的要求[3]。另外,民辦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還要考慮到人性發展的需求,建設人文課程。
相同類型的專業,如果開設課程與普通高校類似,就會缺乏競爭力。要與教育資源雄厚的普通高校競爭,必須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立足于應用(或技能)、文憑并舉,根據社會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確定培養計劃的具體內容,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理論與實踐環節的安排比例等。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較少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主要是在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盲目追風,一哄而上的現象。據統計,民辦高職院校以文、經、商、管、工科類學科專業為主體,絕大多數設置有文秘、法律、英語、藝術設計、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民辦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這種雷同現象,造成了特色不明顯、層次和類型模糊。學科特色是民辦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以特色學科來體現和提升辦學特色是其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可行途徑[4]。民辦高職院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必須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辦出具有代表性的學科和強勢專業。這就要求民辦高職院校以敏銳的眼光瞄準市場,充分發揮民辦高職院校機制靈活的特點,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積極開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興學科、高新技術學科,以及能夠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
打造學科和專業的切入點在于課程和教材建設。由于應用性人才培養具有特定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因此,民辦高職院校必須建設特定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民辦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不能照搬和套用公辦院校的做法,而應在認真研究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以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專業定位為依據,走出自己的課程與專業建設的路子來。
展現重點專業改革和建設的特色應遵循一主線、二加強、三雙制。一主線: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和更新教學內容。二加強: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習、參觀及現場教學,讓學生更快地了解實際生產中的新技術、新標準。通過校企合作,形成開放式教學,以工學結合的方式,將人才培養置于工作環境中。同時,建立起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三雙制:雙綱施教、雙課施教、雙證就業。即用理論教學大綱與實訓教學大綱共同指導教學,打破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提高實踐教學在應用性人才培養中的地位[5]。推行雙課施教,即理論課教學在課堂進行,實踐課教學一般在生產崗位或實訓場所進行。推行雙證就業,即學生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民辦高職教育應當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的監督體系。構建教學質量監督體系,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監督體系,二是內部監督體系,要逐步形成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機制[6]。
第一,外部監督體系,是指學校主動接受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的評價和監督,以及畢業生工作后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和建議。學校應當像企業那樣對產品用戶進行回訪和提供“售后”服務,應當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和用人單位的反映。學校至少每兩年應當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反映進行系統地、認真地、全面地跟蹤調研。對于優點,應當繼續堅持;對于反映的意見和建議應當認真地梳理,作為學校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最終要由社會評價,因此重視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接收用人單位對學校質量的監督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學校應當認真對待上級對學校的評估和檢查,上級評估是一種強制性的外部監督。
第二,內部完善監督體系。1.教學檢查制度:教學檢查制度分為定期檢查和隨機檢查,以便全面了解學校的教學情況。定期教學檢查包括開學檢查、期中檢查和期終檢查。開學檢查主要檢查開學前的教學準備與開學后的教學秩序,分管教學的校領導、教務處以及院系主要負責人應當到教室以及實訓基地對教師課前準備情況和教學安排進行檢查,并向全校公布;期中教學檢查主要是結合期中考試,檢查教師的教學質量,并采取多種形式,從不同側面了解學校的學風以及班級的班風,對于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和建議,提交有關部門進行決策;期終教學檢查的重點是考試管理。隨機檢查包括教務員檢查教師遵守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情況,教學督導員通過日常聽課檢查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系(部)檢查教師的備課、講課、輔導、批改作業、操作演示、技能訓練和教書育人的情況;總結交流教學經驗,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2.教學督導制度:教學督導就是對教學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督導員應不定期深入課堂、實訓教學現場,檢查監督教學過程;為加強督導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結合學生反映的問題聽課,以確認問題的性質,聽課后及時與老師溝通,以利于迅速改正;參加學校教學工作會議和教學研討活動,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進行探討,為學校制定政策提供參考意見。3.學生評教制度:學生作為教育消費者有權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同時學生與教師朝夕相處,對教師教學質量與效果的評價更具有真實客觀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學生評教制度,并使其經常化和規范化。
[1]張德宜.淺談民辦高校生源減少的應對[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02).
[2]李文平.內蒙古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
[3]陳新民構建民辦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管理保障體系[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
[4]吳銳.加強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民辦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06).
[5]丁宜麗.民辦大學董事會結構及其有效性分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06).
[6]簡世德,鄒樹梁.ISO9000質量管理原則在高校教育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