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提出,高職院校要“大力推進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實訓是培養會計職業能力的重要渠道,許多高職院校也對如何構建有效的實訓條件和實訓教學體系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對實訓教學條件和實訓教學內容進行了一系列優化,取得顯著成績,但是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和實踐教學內容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
會計實訓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或者是計算機室改制而成,缺乏真實感和仿真性,實訓環境比較單一,企業業務的模擬深度和廣度均不足。而通常的實訓模式為學生畢業前做一套賬,采用單人做賬模式,一套賬一個人從頭做到尾,既是會計又是出納,既登記總賬又登記明細賬,缺乏角色感和應有的崗位職責分工。而另一方面,校內實訓室建設一方面存在功能重疊問題,同時又存在覆蓋不完整現象。
很多企業將會計信息視為商業秘密,通常不愿意接收學生頂崗實習。即使有個別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安排的實習內容也很難與會計的核心能力相吻合,工作的連貫性和實習實訓的間斷性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實習實訓的參與度較差,往往僅限于跑腿和旁觀,難以接觸到實質性工作,嚴重影響到實習實訓的教學效果。甚至一些學校的校企合作只是簽一個協議,企業既不參與教研教改,不能從實務的角度對學校的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也無法接受學生實習實訓,校企合作只是一紙空文。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訓項目一直沿用學科體系下的課程實訓模式,沒有擺脫學科教學模式的束縛,仍然受知識系統性、學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約。雖然加大了實習實訓教學的力度,但由于受學科教育的影響,不能按照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組織教學,實習實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賬務處理,也就是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講解的繼續,只是將平時做在作業紙上的作業改做在賬冊、憑證上,崗位針對性不強,不能全面反映企業財務工作的實際情況。
盡管近年來各高校都編寫了大量的實訓教材,但素材單一、內容重復、陳舊,缺乏新穎性和真實性,另外按照會計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組織教學,使實踐課內容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部分實訓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實際會計、審計工作經歷,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和操作技能,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在教學中照本宣科、紙上談兵,使得學生不能適應就業的需要。
由于專業特征,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實訓有難度,所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訓條件建設的重點放在校內實訓室建設上。校內實訓室建設往往分三部分:一是建設模擬實訓室。模擬實訓室可以滿足會計專業學生單項技能的訓練要求,能滿足出納崗位、記賬會計等崗位實訓,但實訓內容比較單一,難以接觸到大量的企業真實單證,使實訓的連貫性和真實性都比較差,難以滿足學生對會計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要求,學生的實訓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建立財務公司。財務公司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擬實訓室業務真實性的弊端,但學生在實訓中的參與程度受專業限制,難以接觸到實質性業務,無法真正做到校園教學與企業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三是建立虛擬教學實訓室。商科的學生往往在就業時由于對工作環境陌生,對勝任工作的信心不足,遇到突發事件就束手無策。如果能夠建立虛擬教學實訓室,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和流程,就可以在有限條件下,實現課堂教學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鑒于以上問題,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訓條件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針對校內實訓條件的建設,各學院要組織專業教師對自己負責的專業課程進行認真梳理,分解出每門課程的知識點、技能點、完成核心技能所需要的軟件、硬件條件,以及實訓耗材分析。在此基礎上,各專業對全部專業課程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再梳理、整合,將相同、相似的技能放入同一個實訓室。比方說,經管類專業都涉及的財經基本技能訓練,大多涉及會計初始認知訓練,會計、會計電算化專業都涉及到會計流程的綜合訓練、頂崗實習等,各專業認真梳理課程技能點,對技能點進行匯總,按技能點確認實訓室,而不是按課程或者專業確認實訓室。
在專業提出的理想狀態實訓條件的基礎上,在充分滿足人才培養質量目標要求的前提下,以合理使用資源為宗旨,二級教學單位對理想狀態的實訓條件進行再次整合。按照實訓室需求的迫切程度,將實訓室建設項目分別確定為已有實訓室功能擴建、新建、待擴建、待新建等幾種類型,分批次、有計劃實施。
同時需要注意,人才培養是循序漸進的、長期的,實訓室建設也是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對于新建實訓室,根據需求,部分項目的建設內容需要分步完成,既保證教學需要,又能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質量需求,同時克服資源不足的問題。
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作,開拓校企合作新途徑,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建立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內容上不斷創新,以期校企之間深度契合,無縫對接。大力推行校企雙贏模式,努力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包括企業冠名、企業招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現代學徒制推行實施、企業專家進教室、企業文化進班級、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材開發、“雙師型”隊伍建設等等方面實現互動,真正要挖深校企合作,在雙贏的前提下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
高職會計專業理想的實訓條件應該是立體化的實訓基地,既有校內實訓基地,又開發校外頂崗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既有傳統的校內手工實訓室、電算化實訓室,又有虛擬仿真實訓室。
虛擬教學實訓室采用3D技術,利用計算機生成一個三維空間,通過將用戶置身于該環境中,借助輕便的多維輸入輸出設備,而產生的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在3D企業模擬實訓系統中的智能交互方式,讓學生在學校,通過模擬現實的環境中反復實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真實企業完整的實訓任務,獲得寶貴的上崗經驗,畢業后能迅速勝任現實企業崗位。虛擬教學實訓室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對傳統實訓條件的有力補充。
虛擬教學實訓室的實訓內容可以根據需要變換各種參數,如市場環境、企業類型等,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和實訓更加靈活多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和閱歷,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環境中更加得心應手。根據真實企業的業務流程及崗位設置,基于真實企業進行開發,企業員工可利用該項目了解企業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彌補了企業員工缺乏對企業整體認識及企業業務與工作相關性理解的缺陷,因此可為員工培訓之用。也可以為職業技能比賽提供比賽平臺。
(1)建立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提升雙師素質的內涵。目前各高職院校普遍強調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把教師隊伍的雙師比率做為考核的重要指標。但筆者認為,在強調教師雙師證書的同時,更應注重雙師素質的內涵提升,注重專業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打造一個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實訓項目的開發的前提是“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應建立教師專業實踐制度,要求會計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財務部門進行實踐,把教師參加實踐鍛煉的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內容,并作為教師提職、晉級的必要條件。鼓勵教師考取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專業資格證書。同時,多渠道招聘教師,聘請行業、企業和社會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這樣一方面彌補了學校實踐技能課教師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保持了學校師資結構的靈活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
(2)建立階梯、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開發基于企業實務的實訓項目。高職院校應建立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式,每年都定期對畢業生就業相對集中的行業和單位的需求情況進行人員訪問與調查,及時掌握就業市場上會計專業適用職業崗位需求的變化,并有針對性地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做出適時、有效的調整。在此基礎上,建立“單項實訓——崗位實訓——綜合模擬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的階梯、遞進性實踐教學體系。這種階梯、遞進性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方面強化了會計專業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會計崗位能力基礎,而且在遞進的訓練中提高了學生的會計職業素質基礎,以確保其具備“零距離”崗位就業能力和良好理論素養。
實訓項目內容的編列力求完整充實,來源于企業真實業務,同時又要高于企業真實業務,使學生確實通過實訓項目了解企業概貌,熟悉企業業務處理流程和處理方法,以縮短崗位適應時間,真正做到課堂和企業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