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珍 曾建中
根據布魯姆的觀點,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Diagnos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三種。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學習成果的評價。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對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進行評價。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學評價體系一直是應試教育,老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進而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惡性循環。這種考核體系過分注重考查人腦儲備知識的能力,而不是人腦運用知識的能力。即使是注重技能與實務操作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評價體系,也是如此,過份強調總結性考核的作用,卻忽視了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環節,尤其是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導致了“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新,重理論、輕操作”的“應試教育評價考核體系”,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就業和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培養。因此,如何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當前高職會計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的培養目標來看,要么是照抄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注重學科理論教學,過高地追求完整和精深,把學生培養成“會計師”或“高級專門人才”等;要么是中職教育的壓縮,談不上什么培養目標,只要學會基本的會計核算就行了,以致理論和實踐的內容過于簡單,無法滿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對到底培養什么樣的高職會計人才缺乏認真、科學的研究,也就是缺乏診斷性評價過程。
從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來看,主要表現課程體系設置無特色,內容缺乏創新,未能緊密結合就業環境和崗位需求,基本上都是在原本科會計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通過減少非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和增加部分新課程內容而設置,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有機結合與聯系,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培養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這與高職會計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輕實踐有很大的關系。
從目前我國高職會計教學實踐來看,雖然許多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了實訓項目,但內容和形式非常單一。主要體現在:一是會計實踐性教學仍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上,缺乏整體考慮。二是缺乏高度仿真的實訓項目,使得學生缺乏對會計相關崗位的角色認知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三是會計模擬實訓室有名無實或功能單一,只能夠從事簡單的會計核算,加上難以尋找校外會計實訓基地,會計實訓作用很難發揮。
從現行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考試內容不合理,僅局限于教材,缺乏對會計職業崗位的能力測試與考察,造成普遍存在死記硬背現象嚴重。②考試方式簡單,沒有體現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造成學生“平時松、考前學、考后忘”的現象。③評價方式不科學,只注重分數,不注重技能評定,夸大了考試成績的作用。
一是要明確會計職業類型定位。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現階段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只能定位于培養“做會計的人”。二是要明確就業方向定位。筆者以為,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培養就業目標明確定位為大、中、小各類企業。三是要明確培養人才業務水平層次定位。現階段,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層次、類型和就業對象,決定了高職會計教育培養學生業務水平層次為,達到初級會計師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合理設置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筆者建議,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體系,使會計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體系與企業經營管理特征、實際業務流程緊密結合。設計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體系,使課程結構能夠更好地與就業相對接,同時打破傳統會計學科的體系,按崗位需求設置課程,對不同的崗位采取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實訓內容,對教師要求分崗位教授,對學生采取分崗位練習,使課程內容與就業崗位接軌。
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基礎,學校應逐步建立課堂實訓、階段實訓、綜合實訓三位一體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一方面,通過建立校內多功能綜合實訓基地,進一步豐富學生實訓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工作氛圍,從而強化會計實踐性教學。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有計劃、分期分批去鍛煉、實習。
科學地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是確保實現培養目標的有力保證。當前高職會計專業完善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應著手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①結合形成性考核與總結性考核兩個方面,采取多種考核形式科學、全過程、綜合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②確立考核指標體系,對不同類別的課程構建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考核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建立教學保障與評價體系,通過對教學工作每個環節的進展與效果進行績效考核,不斷提升高職會計教學質量和水平。
[1][美]布魯姆,《教育評價》,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劉永澤等.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研究,2004(2).
[3]吳雅琴.高職財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會計之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