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知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基于寫作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整體思考
張學知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大學寫作學理論建設在近30年里成就斐然,卻無法回避寫作學理論與實踐教學無法滿足社會實際需要的矛盾。解決問題需要恢復寫作學的應有地位、構建科學合理并適應社會與市場需要的大學中文系課程體系。寫作學應更重視應用寫作學的理論建設、教學過程、實踐操作,更具寫作實訓的針對性。
大學寫作;課程改革;寫作實踐;應用寫作;網絡寫作
在網絡時代,寫作學科正在受到網絡文化的嚴峻挑戰。網絡文化為寫作學科的轉型,提供了全新的觀念和理論。我們要關注信息時代所面臨的嶄新寫作課題。幾十年來,寫作學研究與教學實踐面臨著無可回避的兩難:一方面,寫作學理論探討與科學研究成果數量眾多,成就斐然;另一方面,過往乃至當前,寫作教學的狀況和實際效果仍不容樂觀。本文試圖從寫作學理論建設與實際教學的現狀和對歷史的反思入手,探尋造成寫作教學質量低下深層面的原因,為從整體上分析并解決長期困擾于寫作學教與學之間的長期矛盾盡一份心力。
如果把寫作學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算作當代寫作學的發軔,那么,30多年里中國寫作學科的發展經歷是極不平凡的,所取得的成果也足以令我們感到鼓舞和振奮。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寫作教材的繼承期(1978—1982)
《寫作通論》,北師大編寫,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作文法概要》,李景隆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寫作教材的發展期(1982—1987)
《基礎寫作學》,劉錫慶,中央電大出版社,1982年版;
《應用寫作》,李景隆主編,中央電大出版社 1983年版;
《寫作教程》,路德慶主編,華東師范大學1984年版;
《基礎寫作概論》,林可夫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基礎寫作教程》,吳伯威、林伯麟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三,寫作教材的綜合期(1987——1993)
《寫作學新稿》,裴顯生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寫作學高級教程》,周姬昌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第四,寫作教材的錘煉期(1994——現在)
《現代寫作學基本原理》,金長民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題型寫作教程》,于成鯤等編寫,語文出版社1994年版;
《現代寫作教程》,董小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等師范寫作三能教程》,潘新和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現代寫作學引論》,陳果安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高等寫作學教程系列》,馬正平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上述在各個時期較具代表性教材,在一定程度,不同角度比較充分的反映了近幾十年來寫作學研究取得的輝煌。他們各具特色、各有創新,在實踐教學中深深地影響了不同時期的中文學子。
此外,前輩們還將學術視野關注所及寫作學史,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王志彬主編的《20世紀中國寫作理論史》、杜福磊著的《中國寫作學理論研究與發展》、王正的《現代寫作學概觀》、潘新和著的《中國寫作教育思想論綱》和《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張會恩先生的《文章學史論》和《文章學初論》,這些都是寫作學科難得的“史”“論”材料。
中國當代寫作學通過幾代人尤其是中年學者們幾十年的不懈奮斗,到目前為止,逐步形成了比較系統、高操作性的寫作學學科理論體系、寫作課程體系與寫作教學訓練體系也已基本建成。陳果安先生的《現代寫作學引論》和馬正平先生的《高等寫作學教程》系列等,已經從寫作學的本源,站在哲學、邏輯學的高度,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較具代表性。
上世紀9O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整個社會都在逐步變型轉軌,應用寫作成為這個時代大發展背景下的應景技能,也由此催生了應用寫作學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網絡的出現,微博更成為了個體生活、發表主張、意見以及人際交往的新模式,網絡寫作、微博寫作成為日常寫作行為的慣常手段,這才是一場深層次的改變寫作、應用寫作的大變革。正因此,建立起科學化的應用寫作學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機制就顯得勢在必行,尤為重要。
幾十年來的大學寫作教學和實踐過程實際上是寫作學被逐步淡出學生學科知識體系培養與訓練體系的過程。教學定位上的混亂,究其原因固然有社會管理層面的問題,同時我們不可忽略的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直接原因: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之間的不對稱性。歷來寫作學的理論教學基本遵循“理論+規則+例文”基本套路,訓練則沿襲“精讀+模仿”并要求熟能生巧。近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催生了理論界對于寫作研究的越來越重視。同樣,還是社會的需要使然,學界將更多的關注焦點轉向應用寫作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諸如著作、教材和論文等),其中不乏有創新之作。但從學科建設的視野審視,應用寫作學還未能形成較為完備、科學的理論體系;應用寫作教程,仍明顯地停留在“知識+格式+例文”的經驗和方法的歸結層面上,未能建構起深刻揭示應用寫作自身本質特征和內在寫作規律的科學化的理論與訓練體系。一項統計表明:只有30%的大學生認為能夠順利地應付日常書信往來和書面寫作。這個比例是很滑稽的,足以反映出大學生文章寫作能力方面問題的嚴重性。
其二,深層原因:課程體系設置和課改中重文學理論輕寫作。一方面,由于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全面滲透,使得現代文學,古代文學、文學理論等課程成為中文系的專業主干課和基礎課,享有很高的學科地位,寫作課則沒有什么地位,淪為文學理論學科的奴婢,寫作長期得不到重視,每次改革,就是壓縮課時,壓縮課時首當其沖的就是寫作學!很多高校甚至取消了寫作課,而寫作課教師也似乎低人一等。另一方面,與上述問題相關聯,寫作學在中國一直沒有學位授予權和應有的學術地位,長期以來不被學術界重視,整個寫作學界的學術人才大量流失。再者,由于上述原因寫作界的很多人士在具體的研究與教學實踐中不得不把文學納入到自己的范疇,這種無原則的“兼容”,造成了寫作學科的致命傷,喪失了自己所獨有的對象,失去了學科的特質與獨立性。
其三,社會客觀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在一個日益專業化的市場下,最沒有專業特色的學生自然是找不到工作。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要求“科學”與“技術”,理工類專業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與此相比,中文在市場上好像是一個最沒有專業的專業。這樣,中文系本科難招到優質生源,畢業時或由于實在無法就業的只能選擇再考研,推遲就業。一句話,中文系的衰勢在今天已很明顯,更是既成事實。無論從宏觀普世價值還是微觀個人短期利益來看,都顯得極不相稱:就業難或者能就業但不能如理工類的同齡學生在短期內獲得等價的回報,這無疑會打擊學生認真學好專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盡管國家早就看出了其中不協調不和諧的怪現象,并且出臺了相關政策與要求,但是由于市場和經濟因素的強大慣性,至少在目前看來收效甚微!
高校中文系急切需要擺脫舊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和教學模式,而不是迎合市場做簡單的修補性工作,比如學生畢業前開設幾門應用性課程。如此背景之下,絕大多數中文系的學生寫作能力自然不高,不僅不能寫文學作品,連實用性很強的應用文不會寫也大有人在。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寫作學研究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譜系。
(一)正視和突出專業特點,明確培養目標:服務社會,增強適應性
其一,把“文章寫作能力”作為專業培養的重要目標,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大學的專業化教育決定了大學寫作學課程體系設置模式,也造就了寫作學教育以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文章、專門文章的寫作為核心,以提高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為使命,自然成為中文專業的綜合能力課程與標志課程。而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各類“文章的寫作能力”又恰恰成為衡量中文系學生的基本標準,足見寫作能力作為中文專業基本素質的重要性。同時,母語的專業教育的專業特性,還決定了其文章寫作能力不僅體現在專業文章、專門文章等方面,還有著對中文專業學生文章寫作理論素養提升的要求,會寫是基礎,提升寫作理論素養才是歸宿和目標。
其二,要破除成見與偏見,還寫作學在大學中文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中應有的地位。
寫作學不是文學、文學理論的附屬物,當務之急是從宏觀上要真正確立寫作學的學科地位,給予應有的學位授予權力,這才不至于使從事寫作學研究的學者轉投文學或文學理論領域,人為的造成學術隊伍的青黃不接,后繼無人;其次在課程體系建設與課時安排的具體操作中,改變以往凡是課改便大刀闊斧的先砍寫作學課時的膚淺做法。而是要正視社會需要,直面學生無法動手操作,寫出符合市場要求的文章的慘淡現實,適量增加寫作學課程門類、課時。準確的說是解決中文系培養目標、教學目標、課程設置體系和市場供需脫節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一方面不重視寫作學科,另一方面學生寫作能力不行而無法適應社會需要卻又將責任推回給寫作學科和寫作老師的咄咄怪事。
(二)完善課程體系,對寫作學理論進行科學劃塊,重點突出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
首先,改革基礎寫作課程體系。“寫作學基礎”中的“八大塊”內容已經明顯不能完整解釋當下社會生活中寫作現象,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出現,更對寫作學提出了全新的命題。國內部分高校寫作學課程改革的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湖南師范大學將寫作學分為寫作學基礎、秘書寫作、文學寫作等系列課程,分三年開設,總課時近200。上海大學開創了“創意寫作”研究所,并將基礎理論、創意寫作、應用寫作等方向作為寫作學課程的三大支柱;四川師范大學馬正平先生提出的寫作學有效性教學也得到了國內學界普遍認同和一致贊許。
其次,完善應用寫作課程理論建設。應用文體寫作部分在現實社會生活與學生就業現實中無疑屬于十分重要的能力構成。其課程理論建設從研究對象、范圍、任務、內容、方法等入手,論其行文過程、特征、功能與規律,并進而探討應用寫作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與區別。作為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改變過去那種“知識+格式+例文”的舊格局,構建起“寫作理論+寫作規范+寫作方法技巧+例文導學”的新模式,實現“懂理論、會寫作、能辦文”的(學者+作者+實務者)“三位一體”應用寫作人才的培養目標。從而實現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學職能、培養目標、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全新整合,上升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新高度,
再次,開拓網絡時代下網絡寫作學的理論建設。信息技術日行千里,它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寫作有關的一切要素。從整體來看,網絡文學研究正處方興未艾之時,尤以中南大學歐陽友權先生牽頭的學術團隊的成果蜚聲學界,值得欽佩。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于網絡寫作的基礎性研究,雖然學術界早已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并取得不錯的研究成果,但大都零碎而分散,系統性研究并不多見。江蘇省曾在2007年5月召開全省網絡寫作學和多媒體教學研究大會,研究信息時代下寫作方式與手段的改變,構建網絡寫作學基礎理論,給傳統寫作方式帶來新挑戰,可謂開全國之先河。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網絡寫作學在江蘇乃至全國必定會有學者們的相關專著問世,從而可以在理論層面和實踐教學中解決網絡寫作現象帶來的寫作學問題。
(三)有效提升能力訓練系統,力爭做到科學、有效,落到實處
如果說,正視和突出專業特點、明確培養目標是問題的根本,完善課程體系、重視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是關鍵,那么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用切實可行的、系統的訓練方法,真真切切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能力。相關院校較先進且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在此例舉一二:
其一,路德慶的“寫作知識—訓練教學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內容為“教學五步驟”:⑴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有關寫作的基礎理論知識;⑵教師選擇典范作品分析品評,引導學生鑒賞;⑶教師布置與講授的理論知識聯系作文練筆;⑷學生在課上或課后完成作文,交給教師評改;⑸教師批改作文并在下次上課時進行總結講評。
其二,林可夫、吳伯威的“寫作智能—技能訓練體系”。這個體系的涵義:將相關理論知識講深、講透,強化寫作行為過程中各階段的技術環節、實踐操作,使學科理論知識指導寫作實踐活動真正能落到實處。
其三,四平師范學院(現名沈陽師范大學)的寫作工程教學體系。這個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以寫作工程理論為指導,以動態的寫作者為對象,以提高寫作素質和能力為目標,依靠科學的計劃與設計、施工與管理、反饋與調控達到整體優化目標。它采用開放式教學結構,教學在與環境的交換中進行,寫作教學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章上,而是集中在調整、激活、強化、發展寫作者主體機制的功能水平上,教與學形成雙向制約、互為作用的機制。
其四,于成鯤、李白堅的“題型寫作教學法”。其改革的核心是強調“以訓練為本”,擴充并改造文體寫作部分,重點講解記敘性、欣賞性、說明性、應用性、議論性、理論性文體的基本特點,依類型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教材上已說明的各項內容,或少講、或不講,對每一類文體中有代表性的、適用性強的文體作為基本類型進行示范和訓練。
寫作是人類表現自我、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發表意見和主張的一種獨特方式,隨著人類的交往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日益擴大加深,寫作活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被稱為“寫作的世紀”的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技術革命而來的網絡寫作、微博寫作從真正意義上宣告“大寫作”、“全民寫作”時代的出現。對于大學寫作教育而言,其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寫作理論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整個社會寫作水平和審美情趣,并捍衛母語傳承獨特性和知性性。還要訓練學生更好的寫的能力,其中,首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如何適應當下社會發展需要的實用寫作能力。因而,寫作學課程體系的改革以及我們當前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解決學科所面臨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以及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問題。
G642.0
A
1674-5884(2012)07-0100-03
2012-04-11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領導小組立項項目(11YBB177)【湘哲社領(2011)9】;湖南科技大學一般課題[科大政發2005(30)];本成果屬于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代文化與社會文化研究基地”
張學知(1965-),男,湖南寧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寫作學、網絡寫作、寫作文化學研究。
(責任編校 龍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