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愛紅
培育家校教育的新型共同體
——濟南市舜耕小學推進“家、校、社”教育一體化的實踐
● 胡愛紅
濟南市舜耕小學始建于1992年,因地處“舜耕歷山”的“舜文化”發祥地而得名。2009年2月,學校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各界意見的基礎上,成立了以家長為主要力量的組織——濟南市舜耕小學“舜友聯合會”(即家長委員會,以下簡稱“舜友會”)。“舜”指大舜和以舜文化為代表的舜耕小學,“友”指朋友。這樣就表達出了學校和家長之間以朋友身份結成教育的同盟。學校配合“舜友會”制定并不斷修訂了《濟南市舜耕小學家長委員會章程》。《章程》明確了學校家長委員會的定位和宗旨、組織和職責、權力和義務,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機構,為家委會規范有序地開展工作提供了保障。實行家長代表大會和例會制度,在各個級部成立了“舜友會”分會,自下而上選舉產生家長代表、分會會長和總會會長。專門設立了家委會常務委員會,包括會長1名、副會長2名、秘書長2名、常務委員7名、委員5名,下設財務部、組織部、培訓部、宣傳部、外聯部、安全部、活動策劃部等7個機構,每部設部長1名。會員們還設計了會旗、會標,印制了會員證、名片,并專門成立了舜友聯合會辦公室,家長們有了自己的工作空間。《章程》為家委會規范有序的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形成了有效的常態工作機制。每學期,“舜友會”都會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學生需求,研究制定工作計劃,由會長通過例會向會員傳達;各部門根據計劃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向各班家委會傳達;每學期會長與各部部長進行工作述職,匯報學期工作開展情況。為保證“舜友會”活動規范有序開展,在組織活動時首先向活動部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后,再由校長審簽通過。
“舜友會”作為一種代表家長教育意愿、凝聚社會教育資源、參與學校教育的新型教育共同體,以其獨特優勢和作用,開辟了家校合作的新境界。
近年來,廣大中小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是校園安全責任壓力巨大,不少學校都取消了學生春游、秋游等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但是,在舜耕小學,由于家長的廣泛參與,學生校外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作為家校聯手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的探索之舉,2009年4月,在學校的支持下和“舜友會”組織下,學校400多名學生和家長到省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了“舜耕小學試驗田”揭牌儀式。三年間暑往寒來,在“舜友會”的組織下,同學們定期來到自留地,學習使用各種農具,親手栽種蔬菜,為它們澆水、施肥、鋤草,觀察它們一天天長大、成熟,親手采摘收獲,和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這項活動達成了學校和家長希望孩子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習到農業知識,養成熱愛勞動、熱愛大自然、珍惜糧食的優秀品德的教育目標。農耕活動的成功開展堅定了學校和“舜友會”拓展校外實踐活動的信心與決心。
在三年的時間里,包括攝影比賽、“漢藏一家親”、游學北京、港澳臺等大型活動在內,舜耕小學組織的學生校外實踐活動多達70余次。這些得到家長支持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實現育人目標的生動載體,使各種教育資源和力量在廣度和深度上達成高度融合,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空間,而且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需求。有了家長的保駕護航,這些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底氣十足,不僅有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更有親情的暖暖“溫度”,蘊藏著無限生機與活力。
課程改革的多樣性、選擇性及社團活動的豐富多彩,對教師素質提出新的要求,有的單靠本校教師根本無法勝任。學校通過“舜友會”融合廣大舜友乃至社會豐富的人力與教育資源,使其融入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廣泛高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舜友會”組織有專業背景的家長,擔任學校“客座教師”,家長資源全面融入學校課程建設。
(一)文化課程資源的補充。在以“琴、棋、書、畫、茶、食、歌、陶、藝、舞“,以及國學、刺繡為代表的校級選修課中,家委會分別邀請了了山東工藝美院的教授、省書法協會的會員、舜耕山莊酒店的大廚、舞蹈學院的老師等具有專業素質的家長科學系統的指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成為學校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
(二)社會課程資源的補充。社會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較為缺乏的一面。為了讓學生全面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發展,家委會邀請相關職業的家長,為學生們開設了禮儀、法制、安全、環保、臺灣文化等方面的講座。
(三)生活課程資源的補充。為了全面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委會組織做醫務工作的家長對學生進行義務查體、并進行用眼衛生、健康飲食、口腔保健等方面的講座。邀請在銀行工作的家長對學生進行“零花錢的使用”講座。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在舜耕小學,家長到學校絕不僅僅局限于聽課、開家長會,而是參與“育子沙龍”、“家校對對碰”等常態活動,實現對課堂和課程等各項工作的全面參與。家長們還參與到學校理念提升、發展規劃制定、德育活動實施、師生評價等學校重要工作中去。借助“舜友會”,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由了解到支持、到參與,他們由學校教育的“旁觀者”逐漸成為了“志愿者”,成為學校發展策劃者、建設者。
(一)搭建學習教育理念的平臺。學校請來教育專家向家長介紹教育規律,普及教育常識;邀請教育局領導為家長講解先進的教育觀念與方法;校長走上講壇闡釋學校“融合”的辦學理念;優秀畢業生的學生家長還被請來介紹家庭教育經驗與心得;學校創刊的《舜韻報》是面向家庭宣傳教育理念的陣地,也成為了家校溝通的橋梁。
(二)開展入校教育。2010年9月開學初,針對新生家長對孩子入學教育的困惑,根據自身相關經驗與心得,由“舜友會”組織部培訓部提議、由“資深”舜友組建的“一年級新生宣講團”奔赴一年級各班,向新生家長就“如何讓孩子更好適應小學生活”進行了專題培訓,對“濟南舜耕小學家委會——舜友聯合會”做了詳細介紹,受到了新生家長的普遍歡迎。
(三)引領教育行為。學校進行了一項數據統計,結果顯示,父親的到場率不足5%。確實,爸爸們比較忙,但是“忙”不應該成為忽視孩子教育的借口。針對現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教育角色的缺失,學校與“舜友會”共同籌劃成立了“爸爸俱樂部”。“俱樂部”通過成立理事會、舉辦家庭教育研討會等活動機制,以及“遠足練意志”、“熱心爸爸好書推薦”等富有特色的親子活動,增強了父子、父女的溝通,幫助父親們學會了在家庭教育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許多家長在考慮問題時,不再只考慮自己的孩子,而是思考如何幫助學校完善發展。如,2010年3月,福建南平校園傷害事件震驚全國。舜友會及時召集家長共同商議如何配合學校保障學生上放學安全,“爸爸俱樂部”成員主動承擔起上放學時段的輪流執勤任務,組建了“家長護衛隊”,風雨無阻,與學校共同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一)建立家長監督學校工作機制。“舜友會”通過常委會議和代表大會,定期收集、反饋家長的意見建議,搭建起家長與學校溝通的有效平臺。每年一次的代表大會,會長都會向全體家委會成員進行工作報告,家長通過率達到90%以上才能實施。家長以年級為單位,將意見建議以提案的方式提交,在代表大會閉幕時由學校和家委會進行解答。同時,通過代表大會向全校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征集家長對學校和家委會的工作意見。每學期收到家長建議100多份,很多被采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家長協調學校工作機制。每月月末的周六,家委會常委會定期召開班級負責人會議,總結交流各班經驗,匯集每月一期的《家校對對碰》中家長的意見,向學校提出建議,并會同學校一起與家長溝通、交流,解決問題。這種直接、快速、有效的溝通方式,得到了家長認可,加深了對學校的理解與認同。
(三)建立家長評價學校工作機制。每學期家長對教師師德、業務能力、家校溝通等進行全面評價,分值占教師考核總權重的30%。家長的評價對學校和教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根據統計,每學期學校通過舜友會接收的家長意見有100多份,涉及對教師、學校設施、親子活動、作息制度等各個方面,很多建議被采納,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的監督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為學校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促進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升。
胡愛紅/濟南市舜耕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