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家發展之基石,民族振興的柱梁。發展教育,是執政者的第一要務,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我鎮黨委、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在和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市、縣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鎮舉全鎮之力,聚全鎮之智,以率先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精心組織,認真籌劃,規范操作,全力以赴,創建教育強鎮。
一、加強領導,優先促進發展教育
1.明確職責,堅定教育優先發展理念
圍繞創建教育強鎮,我們制定了教育“三優先”工作思路,即優先解決教育問題、優先安排教育投入、優先保障教育建設。制定了科學可行的《浰源鎮創建教育強鎮工作方案》,成立了由鎮委書記任組長,鎮長任副組長,各班子成員分別擔任資料組、宣傳組、籌備組、后勤組、辦公室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的“創強”工作領導小組。
2.落實措施,優先解決教育問題
優先發展教育已擺上鎮委政府“發展經濟,促進民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鎮委、鎮政府每年都要召開不少于兩次教育專題工作會議,著重研究部署教育工作,表彰教育先進,解決教育發展問題。同時還建立領導掛鉤學校的責任制度,主要黨政領導經常深入學校調研并現場辦公,針對教育問題按照“依法行政、簡化程序、特事特辦”的原則,做到優先討論,及時解決。
3.克服困難,優先安排教育投入
我鎮經濟基礎差、底子薄,財政相當困難,但我們始終嚴格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保證教育優先投入。舉全鎮之力,積極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唱響“傳承鄉村文化,創建教育強鎮”。黨政領導形成共識,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積極籌措創強資金,加快創強進度。三年來,鎮在財政的緊張情況下,依然投入財政資金百萬元,用于發展教育事業,積極聯系家鄉成功人士、企業家。用真情感動鄉賢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獻愛心,外出鄉賢何芳輝、白水明、陳文志等幾年來累計為家鄉教育事業捐獻資金50萬,鎮領導成功引進中山市知名企業家郭浩標先生捐獻資金500萬元,用于浰源中學新校園建設。
二、統籌兼顧,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1.科學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整合教育資源
我鎮原有村級小學13所,村級學校小而散,俗有“麻雀”學校之稱。為實現規模辦學、規范辦學的目標,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優化配置、適度撤并、協調發展、分步實施”的原則,鎮黨委、政府及早謀劃,早在2003年就開始著手學校布局調整工作。2003年將洪浰、李田、曲潭、塘尾4所村級小學5-6年級全部撤并到浰源中心小學;今年又將13個教學點調整為5個。通過布局調整,全鎮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與優化。
2.完善辦學條件,推進規范化學校建設
以創建教育強鎮為契機,對照規范化學校必須具備“三室一場”和生活設施“五有”的基本要求。一是完善教學基礎設施,新建、擴建、維修和完善學校教學樓、宿舍樓、校道、圍墻、運動場等基礎設施,確保了學校師生“上課有教室,睡覺有住所,活動有場所”;二是充實教學儀器設備,全鎮中小學擁有各類功能場室:生態園1個,電腦語音室2間,電教室10間,音樂室、美術室各2間,體育、衛生室各2間,心理咨詢室2間,閱覽室、圖書室各2間,實驗室、儀器室各4間,圖書藏書42000多冊,文學社2個、出版文學期刊7期。三是美化凈化校園環境,增設校園特色文化氛圍,形成環境優美、功能齊備、設施齊全的規范化學校,中小學100%達到了規范化學校的標準要求,真正體現了教育為民,教育惠民。
三、實施人才強教,加強隊伍建設
1.依法治教,加強教育制度建設
按照國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要求,結合各學校自身實際。完善學校政治學習、學校管理、廉政建設等各項規章制度,以制度規范學校師生員工的行為,以制度管理推進教育人、培養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建立激勵機制,定期組織表彰先進教育工作者,樹立典型,標榜先進。建立校長責任考核機制和“教育問責制”,通過定量、定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對各中小學校長進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
2.加強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我們通過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遠程教育與校本培訓相結合,名師輔導與觀摩學習相結合,定期分批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教育培訓,實施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同時,采取接受教學、探究教學、合作教學和體驗教學的方式,積極加強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通過繼續教育培訓,教師素質明顯增強,教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