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知識,上傳下載文件對他們來說輕車熟路。據調查,本校高年級學生中三分之二以上家庭安裝了寬帶網,并且這個趨勢還將更快地發展下去。因此,站在教育的制高點,在網絡環境下實施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顯得很有必要,而且它特別注重人的“個性化”和“主動實踐”,它是一般常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若能對數學教材巧安排,對問題妙引導,創造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益的,還可以加強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資源型目標學習”架構的嘗試,必將更全面地貫徹課程改革的精神。
一、教學思路
1.課前讓家里有條件上網且有一定信息技術能力的學生,收集有關數學素材,上傳到學校網站上數學教師指定的文件夾,參與數學教學的課前準備工作。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做到。
2.由數學教師創設擁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提供許多不同情景的數學應用實例和相關信息資料,用超文本形式進行鏈接,上課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學習更全面的數學知識。上述工作,教師在學校電子備課室可以完成,也可以放學后在家里利用網絡辦公。
3.課堂上學生按照數學教師提供的明確的學習任務,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習慣與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數學觀察力和活躍的思維。
4.根據信息技術掌握程度的高低,成立四人學習小組,進行自主性、互助性、互動性的目標學習,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展開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新思維。
5.學校架設專題數學學習討論區(需認證才能進入的虛擬網絡教室專用BBS論壇,上數學網絡整合課時用),能進行教學互動。
6.建立在線幫助熱線(Email等)或教師個人網站,并且建立班級數學QQ群,讓師生課后有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學生在家里也可以跟同學或老師交流,延伸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時空限制,同時也延伸了課堂教學。
二、課前任務的“四化”
1.教學內容問題化、信息化。教師把所教的內容設計成若干個數學問題,設計一段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以某些信息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揭示課堂教學目標。
2.教學問題形象化、生活化。教師利用計算機動態模擬功能,引用網絡上的資源設計出形象、生動、生活化的一些課件,便于學生理解。
3.教學對象層次化、個性化。教師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利用計算機的“隱藏”“鏈接”等功能呈現給學生的教學內容,要能根據接受能力不同程度的學生展示深淺不同的教學層次。例如,數學練習、自測、作業設A、B、C梯度等。
4.教學過程自主化、靈活化。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實踐以及學生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的便利,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三、課堂教學基本步驟
1.自主學習。學生從指定的教師文件夾中取得學習任務,用電腦學習(電子光盤、資源庫、互聯網查找)→用文本學習(查找課本、教室圖書角)→用WORD、記事本或WPS記錄所學內容。
2.協作學習。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存在問題→利用BBS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其他小組求助→將不能解決的問題上傳到教師指定的文件夾中,教師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解決。
3.交互學習。存在的問題由小組推薦一人課堂發言,其他人補充,全班共同解決(利用聯機討論方式,每天不懂的問題向全班同學求助),討論的內容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夾中。
4.探究學習。對某一個共同感興趣的問題組成數學興趣小組→分工進行收集資料、參與社會實踐,獲取所需數據→共同整理資料→寫出總結性報告或數學小論文→上傳到教師指定的文件夾中。
5.課后任務。反思課堂,整理課堂上的收獲和疑難問題,不理解的可用求助專線(EMAIL)或在線幫助、班級QQ群。準備新課,根據課前的有效分工,幫助教師收集新課資源,注明類別并保存在教師指定的文件夾中。
當然,網絡環境下的小學高年級數學資源型目標學習,并不能完全拋開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某些優勢,應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本前提,以課改的最終目的為目標,整合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平等、民主、和諧、互動、互助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