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癥結就在于不知寫什么,所以必須借助教師的引導,使之文思涌來。對多數初中學生而言,不導則寫,確實是比較困難。因此,作文指導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
一、指導學生善于觀察,積累素材
學生有了強烈的作文欲望,并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還要適時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要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作文時才有話可說。這里的觀察,不是指一般的對事物即興觀察,而是從積累的角度進行較長時間的定向觀察。指導學生觀察積累要有意地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才是解決學生寫作缺乏材料的有效措施。指導時,教師要培養兩種學習能力。一是學會從觀察中發現以前未發現的事物特點;二是學會記錄這些新的發現,并加以合理想象,即從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現的景象,想到曾經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另一個事物,取其相似點或相同點,由此及彼,生發開去,進行想象思維的培養,通過整理、分析,轉化為作文材料。比如,看到園丁在修枝剪葉,就聯想到教師的教書育人;由蜜蜂采蜜聯想到農民的辛勤勞動……細心觀察,善于聯想,就會有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
二、引導學生巧妙構思,選準角度
動筆作文前,選準角度極其重要,所選角度不同,效果截然不同。在教學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學的作文內容相同或相似。在母親節到來之前,布置學生寫《送給母親的禮物》,不少學生一看題目馬上就想到送蛋糕、圍巾、襪子、手套等等。后來,我給學生講一個故事:一個農夫砍下一棵大樹,將樹身鋸成木料,覺得樹根沒什么用處,就把它扔了。而一位雕塑家看到這樹根,如獲至寶,精心設計,雕琢成精美的根雕藝術品,價值不菲。為什么同一棵樹根,農夫覺得沒用,藝術家卻當寶呢?因為兩人看它的角度不同:農夫從實用角度看,當柴燒都嫌麻煩;藝術家從藝術角度看,是一件難得的寶貝。通過這一故事,要求學生寫作時,就要從不同的角度選擇寫作方向,這樣的文章才有價值。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深深感到學生領會了,可以說是神思飛揚。一位學生的思維獨特又令人眼前一亮,其文中有一段話:母親節到了,我送什么禮物給媽媽呢?鮮花?蛋糕?手段?……這些都想到了,卻又全部否定了。最后,我決定問母親要什么禮物。母親平靜且微笑地回答我:“乖女兒,你一生平安,就是給媽媽的最好禮物。”在佩服小作者的巧妙構思之余,欽佩媽媽偉大的愛。可見,作文的效果與構思有莫大的關聯。應該注意的是,巧妙的構思不僅僅是技巧問題,更多的是作者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就是培養學生從多方面觀察、分析事物,日積月累,認識就變得全面、深刻,作文的效果肯定出類拔萃。
三、指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培養語感
學生并不是有了一定的作文欲望就能把文章寫好,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學生胸中有話,胸中有情,想寫寫不出來,即使能寫一些也不能用恰當的語言準確表達出來。這主要是閱讀量太少、知識面太窄,不能從較高的層面來把握自己的文思,而且積累過少,遣詞造句毫無選擇余地的緣故。詞是句子的組成單位,句意表達是否正確生動、恰如其分,依賴于詞語是否準確。因此,在語文課教學中,要進行切實到位的詞語訓練,使詞語的色彩、形象、分寸感一同積淀于學生腦海中,形成對該詞語的強烈感受,這樣,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相應的詞語便會在腦中浮現,準確表達的詞語就會脫口而出。同時,我們還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行語感訓練,豐富詞語、知識的積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逐步積累語言,并讓其應用于作文過程中,提高寫作水平。
四、方法多樣地巧設作文情境
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平時有話可說,有事可談,一旦作文課一來,反而拘謹起來,思路堵塞了。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學生不能進入寫作情境。那么怎樣讓學生較好地進入寫作情景呢?適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種好方法。多媒體教學有其明顯的優勢,生動、直觀、形象鮮明的畫面,聲情并茂的演讀及生動活潑的動畫,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覺,尤其是一些優秀的影視文學的加載,動人的生活場景的展現,更能觸動人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從而點燃學生情感與思想的火花。但不能完全依賴多媒體,教師的語言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引導得當才會有以上效果,否則會是強化了視聽形象記憶,忽視了想象與聯想,走向了另一個尷尬局面。此外,演講、故事、話題討論、實物演示等都是很好的設置情境的方法,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還有,適時恰當的作文講評也是持續其作文熱情的好方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