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所學校的強校之本,是推進學校優質發展的主力軍。觸發教師成長點,是推進學校優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觸發教師成長點,必須從教師必備的根本素質出發。
一、培育科學思想,讓教師有理想地成長
準確定位育才觀。教書育人,是每一個教師的神圣使命。育什么樣的人呢?現在說得較多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著眼于“素質”,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大寫的人”,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占有者,使之既有高尚品德,又能追求真理,既有豐富知識,又能發揮潛能,既有謀生本領,又能開拓創新,不斷促進社會和人類自身的進化。
有效發揮教學觀。在教學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提倡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教學模式,變單純傳授學科知識為全面發展學生素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宰。當然,教師也還要講究教學藝術,研究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促進學生樂學、會學的藝術,提高教學效益。
靜心把握職業觀。作為一種職業,教師的工作和各行各業一樣,具有一定的經濟魅力、地位魅力和成就魅力。當下,人們的生活還不十分富裕,為養家糊口教書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僅僅如此,在個人是可憐,在社會為可悲。因此,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把教育視為一種事業,一種專業,使自己由一個教書的職業者轉變為一個教學的研究者,由一個他人成果的消費者轉變為一個自身成果的創造者,以專業化的技能和創造性的勞動去推進素質教育,實現育人目標。
加強學習觀和科研觀。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將經歷一場以自身的技能、智力及其交流變化能力為中心的革命,人們只有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適應變革中的現實——教師肩負傳播人類進步文化的歷史重任,自是不能例外。在學習化社會中,學習是人生最根本的素質之一,學校將由教育化機構轉為學習化機構,由教育本位轉為學習本位,教師是教育者,又是學習者。因此,教師應該由階段進修的榜樣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與此相關,教師在專業化進程中,還應該積極參加與教育科研活動,煥發創造性,從教書專長發展到教研專長,以研促學,以研促教,從而具備多層次復合的、獨特的教師業務知識和能力素養,提高教育實踐效益。
二、建設“文化生態”,讓教師有內涵地成長
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它深層次地、持久地影響著教師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比如廣東高州中學是一間百年老校,我們在對辦學實踐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經驗,并將這些經驗依照文化的形態進行特征提煉和哲學概括,進而提升成學校的精神文化,運用文字與圖像等物化語言表達出來,讓每一位教師能在這種文化的浸潤中感受。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一個核心,三線齊抓,三種結合”的精神文化長效機制。“一個核心”即以黨支部為核心;“三線齊抓”即黨支部、工會、教工團支部三線共同負責;“三種結合”即師德教育與教師政治學習、黨團組織生活相結合,與教職工活動相結合,與教師考核和評優、晉升等相結合。
三、拓寬自主成長空間,讓教師有個性地成長
良好的教學個性,是科學思想的體現,是積極情感的外顯,是健全人格的折射,是豐富文化底蘊的結晶。粵西某校把自己的教學個性概括為:“指導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中重視啟發誘導,重視實驗和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運用能力和創造能力。”這“一實二重三提高”,“實”是基礎,“重”是橋梁,“提高”是旨歸,體現了知識、智能和創造三者的辯證統一,閃爍著本體教育觀的思想光輝。
在追求教學個性中,我們應該把握好兩個原則。首先是“時代性原則”,即教學個性與時代精神的關系。個性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時代的烙印。比如,中國高舉“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的旗幟,昭示自己個性化的申奧意志,詮釋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理念,因而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和贊許。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