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說題”是指學生經過認真、仔細、嚴謹的審題,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運用數學語言,口述探尋數學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所采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策略.說題不是對解題過程的簡單敘述,也不是對解答方法的簡單匯總,它是在教法、學法理論指導下,將講、議、練高度升華,通過全體學生的說、做,達到會學.“說題”既可以讓教師及時補救學生暴露出來的知識缺陷,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既是學生擺脫題海戰術、減負增效的有效手段,又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思維品質鍛煉大有益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又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為了較好地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建構過程和真實的數學思維情況,鍛煉學生的數學語言運用能力,我們在課堂上實踐了“說題”訓練,“說題”重點是:說產生過程、說錯因、說變式.
1. 說產生過程
在高中數學中,數學命題是數學知識的主體,是數學推理的要素和數學證明的依據,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數學命題(如公式、定理、公理等)本身可以看成一個蘊涵著很多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典型例題.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關注結果,還應挖掘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發揮數學知識的教育教學功能.對于此類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大說“命題的獲得過程”,讓學生親自參與發現困惑的情景、嘗試的過程,經歷探索過程的磨礪,汲取更多的思維營養,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應用,提高解題能力.
2. 說錯因
說錯因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自己說做錯題的原因,引起大家共同的警示,解題過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解題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在糾錯、改錯、說錯中感悟道理,掌握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題海戰術,真正達到減負增效.實踐證明,有的錯誤很“頑固”,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或者經多次糾正才能改過來,所以說,追究“錯因”更有實質意義.
案例:在學習了“均值不等式”后做了一道有關均值不等式的作業,班上有接近15個學生做錯了,不僅數量大,更重要的是此題是一道典型的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問題,選此題來說題很有意義.
教師:下面的題目這樣做行不行?
若x,y∈R,x+y=1求■+■的最小值是 .
錯解展示:■+■≥2■≥2■=4■.
學生1:不對,取得最小值的充要條件不滿足,即前后兩個不等式取“=”的條件不一致,前者是x=■,y=■,后者是x=y=■,正確的解法應該是:■+■=
(x+y)■= 7+ ■≥7+2■.
教師再次對錯誤之處進行強調,并對正確的解法中如何應用條件加以補充說明,小結基本不等式的應用口訣:“一正二定三相等”:一正即a,b必須是正數;二定即要求和的最小值積必須是定值,要求積的最大值和必須是定值;三相等即當且僅當a=b時,才能取得最值.
3. 說變式
說題不應該只說解題的“錯因”,教師還可以對典型的、較多人做錯的題目進行條件分析、變式、歸類與引申,由學生說出本質的異同,從而達到“講一課,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效果.說變式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好途徑.
案例:在上面讓學生說錯因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下面的變式和引申與原題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變式:(2007年山東高考)函數y=a■(a>0,a≠1)的圖像恒過定點A,若A點在直線mx+ny-1=0上,則■+■的最小值是 .
學生1:由題意知,函數恒過的定點A為(1,1),且A在直線mx+ny-1=0上,則m+n=1,后面的解答過程可以根據上面題目的解法進行即可.
引申:已知△AOB,P點在線AB段上,已知■=m■+4n■,則mn的最大值為 .
“說題”是近幾年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一種新型雙邊教學模式,它可以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臺:由于要講給其他同學聽,所以自己就必須去思考并始終積極參與,實現了高中數學新課程強調的“學生主體”原則;同時“說題”活動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再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解題實踐中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嚴謹的科學態度,達成了數學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通過“說題”,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思考數學問題的方式以及自主思考、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能發現學生更多的數學學習的“閃光點”,同時也可以讓教師開拓教學視野,拓展自己的解題思路.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