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課程已實施數年,但由于種種原因,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強調知識傳承,忽視教學創新的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存在,這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及科學素養的培養。為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高中物理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1. 創設探究情境,開發創新潛能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需要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生思維的特點精心選擇探究課題。其次要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案既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自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還要考慮如何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來推進教學,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促進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要引導學生對探究活動過程及成果進行反思,促進思維的提升。
以《力的合成》一課為例——
教師:取一個質量較大的砝碼放在桌面上,要用細棉線把它提起來,用一根線易斷還是兩根線易斷?
學生:是一根線易斷。實驗演示:用一根細線可將砝碼穩穩地提起,而用兩根同樣的細線(故意使兩線間有較大夾角)提砝碼時,細線斷了。
教師:為什么兩根線的作用效果反而不如一根呢?
又以《自由落體運動》一課為例——
教師:在同一高度釋放一硬幣如紙團,哪個先著地呢?
學生:是硬幣。
實驗演示:在同一高度釋放一個硬幣和紙團,同時落在講臺上。
教師:不是重的東西下落快嗎?怎么同時落地了呢?
這些例子可結合實際情境設計成探究教學。通過體驗探究過程,使學生自己嘗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直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2. 重視開放式教學形式
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以及團結協作用能力,因此采用開放式教學形式尤為重要。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是開放式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形式。合作學習就是學生在小組中開展學習活動,小組成員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以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交互式教學是以教師與學生之間對話為背景設計的“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間充分交流、討論、爭辯和合作,從而實現教學目的。新教材中的課題研究為合作學習和交互式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機會。課程研究要以課內課外結合形式進行,做探索性實驗、翻閱資料、小組討論、科技制作、科普講座、社會調查等等。在研究課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給予正確的指導。實踐證明,經過實施“開放式”教學,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學能力都得到提高,教師授課效果也有質的飛躍 ,學生整體學習成績提高較快。
3. 注重“樂趣”教學
高中物理教材包含有:實驗、介紹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和新成就及自然界的奇觀妙景、介紹科學家的貢獻和生平事跡、介紹物理學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介紹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等。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不要將課上得枯燥、乏味,即使是習題講解,幽默風趣也很重要。例如教師在磁感應強為B的勻強磁均中畫了一根長為L的棒,使之以速度V勻速地垂直切割磁感線,問學生棒體上產生的感應電動勢ε為多少?學生脫口而出:ε=BLV。教師可說為零,學生愕然(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補充說:“這是一根木棒啊!”學生大笑。教師又問:“為什么木棒切割磁感線沒有電動勢,而金屬棒垂直切割就有電動勢?”學生思考后說:“因為金屬棒內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接著教師順勢導入磁流體發電機相關知識點。這樣幽默一下,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更樂于參與互動,在快樂中獲得知識,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4. 重視多媒體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課件能實現物理過程的模擬,使學生直觀地理解、認識一些較復雜的物理過程,如α粒子的散射、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等。在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時間很短,物理過程不易觀察的物理現象中,或需慢鏡頭觀察的演示實驗,可應用多媒體課件。如分子的運動、容器壁受到的氣體壓力等這些現象在宏觀情況下不易觀察,可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模擬演示說明。當物理實驗過程比較抽象、語言不宜表達的現象,如波的疊加,波的干涉,波的衍射等物理過程,較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利用課件的動畫效果就容易讓學生接受。多媒體技術還可以應用于某些演示實驗器材很小,不易觀察的物理現象的教學中,利用實物投影儀進行放大分析。如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在課堂中的演示實驗,學生很難觀察清楚,采用實驗投影放大后觀察或做成課件來進行練習讀數教學,效果就相當理想了。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