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與時俱進
在世情、國情和黨情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世紀,只有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發展要求密切結合起來,才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例如,維護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臺海問題則是影響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敏感話題之一。在某些網絡論壇上,我們時不時可以看到兩岸青少年圍繞大陸和臺灣誰更需要誰、誰是主體誰是附庸等話題展開激烈的口水戰,有時甚至發展到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這種狀況顯然不利于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實踐中的‘一國兩制’”教學中,我詳細介紹了我國在對臺問題上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通過介紹對臺灣問題“老三段”和“新三段”的具體內容,凸顯了我國在臺灣問題上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老三段”的表述內容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樣的表述無疑具有強烈的大陸優于臺灣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的學生被灌輸了這樣的認識,那他在與臺灣同胞交往、交流時可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大陸優于臺灣的意識,這顯然不利于臺灣問題的解決及祖國的統一大業的完成。因此,在講授該知識點時,我及時地向學生補充了“新三段”表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不容分割。”這樣的表述只突出一個中國的原則,顯然更符合兩岸的現實,也更容易被臺灣當局和人民接受,為促進祖國統一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清晰感受到黨和大陸人民善于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始終以最大的誠意、最務實的態度來解決臺海問題,在大膽探索中繼承和發展兩岸關系。
要注意堅持正面引導
講授“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這一知識點時,我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惑:看新聞時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越南、菲律賓等周邊小國妄圖侵占我國領土,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在國際社會上對我國咄咄逼人,而我國卻只能象征性地提出口頭抗議,而不見有力的反抗、反制,是不是在國際社會上中國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國家,連一些小國也膽敢欺負我們?顯然,學生這樣的認識會削弱其民族自尊心,不利于其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和振奮。因此,我利用多媒體資料適時地補充了一些我國在國際社會上與其他國家斗智斗勇、維護我中華民族尊嚴和利益的事件。例如,2012年5月,菲律賓在南海黃巖島非法扣押我國漁船漁民,中國則派出一艘海監船,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迫使菲律賓大艦換小艦,最后坐視中國海監船保護漁船遠離危險。這場解救對我國具有雙重意義,一是通過此次強硬出手,對外表明以黃巖島為代表的中沙群島是中國的主權疆域,并徹底否定菲律賓所謂的實質控制說法;二是表明中國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保護中國領土主權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不受侵犯,從而增加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通過這些豐富生動的事例補充,我引導學生深化了這樣的認識: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堅定不移地執行和平崛起的發展方針。我們不侵略別人,但當別人侵犯我們的尊嚴和利益時,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予以回擊、反抗。中國政府擅長打太極拳,于綿里藏針中把危機化于無形之中,甚至變被動為主動。以當今的國力,不是誰想和我們翻臉就可以翻臉的。學生在這樣的認識中,極大地增強了對中國政府的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愛國主義激情也被點燃了。
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上的輿論導向
美國2012年總統大選大幕一拉開,中國便毫無懸念地成為兩黨政客們爭相吆喝的活招牌。在2011年11月18日一場電視直播的共和黨內候選人辯論中,總統候選人、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應該聯合中國國內的支持者,即被稱為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這些人將會帶來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扳倒中國。”這樣的言論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政府應加強對互聯網輿論的正確引導,而政治學科作為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自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種責任。我在講授“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時,引導學生充分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如何正確區分網絡信息的優劣真假,以及應該瀏覽哪些比較客觀公正的網站,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接受網絡輿論引導,提高了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增強了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