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備考應怎樣進行指導呢?還是應該強化思想,突出精神,訓練思維,努力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評價生活、分析社會、感悟人生的水平。
一、穿插拓展,補充養分
高三備考,時間緊,任務重,專門用來訓練作文的時間有限,但我們可以見縫插針。譬如,用來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的文章,一般說來都是文質兼美。如果只做閱讀題目(目前的現代文閱讀訓練只著眼于閱讀能力,偏重技巧),置文章豐富的思想內涵于不顧,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其實,稍做聯系拓展,可能就是一次效果不錯的思想錘煉和感情升華,于寫作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譬如2007年廣東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文學類閱讀材料《泥濘》,做完閱讀題目之后,我們完全可以就以下幾段話做些思想精神的拓展延伸: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就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從這段話里,可以體會到“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就這一點,我們便可以生發出許多思想的啟迪:“苦難的意義”、“怎樣看待祖國的歷史與未來”、“丑與美”等等,它們都是思想提升的寶貴營養。類似的訓練的機會很多,文言文閱讀、詩歌鑒賞、仿句訓練等練習都可以拿來,挖掘其中的思想光華,簡單幾句話,聯系現實,為作文所用,未必非到作文課上才一本正經大談作文。
二、文以載道,提升思維
思維的提升靠訓練。訓練就應結合平時的作文審題扎實進行。要把高三的每一次作文訓練作為思維訓練的契機,舉一反三,重在授之以“漁”。譬如,有一道題為“責任”的作文題。對中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題目。從比較淺的層面看,“責任”寫到日常生活、學習中有不少同學在困難、挫折面前,不能正視顯示,冷靜分析,不能從自身出發找原因,解決問題,而是怨天尤人,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無謂的嗟嘆、抱怨中,問題難以解決,自身的素質也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這些同學面對問題時自覺不自覺地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忽視了一個真理:雖然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內部(矛盾)才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一個人的命運要靠自己主宰,一個人的事業能否有成還應從自身找原因,勇敢地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而不應該一味地找客觀原因,埋怨命運的不公。其實,命運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有的人能夠接受命運的“恩賜”,如“困難”“挫折”等;而有的人卻把這筆財富輕輕地扔掉。這就已經很切題。很多同學可能會停留在這個層次。但是,顯然不夠深刻,思想含量偏低,也沒有把“責任”的深刻內涵揭示到位。“責任”既包括對自己負責,又包括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可以從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多角度考慮。如果從反面說,沒有責任就不可能成功。尤其是現代社會,社會分工日益精細,全球化浪潮波濤洶涌,世界成了“地球村”。而現代人往往崇尚張揚個性(這沒有錯),但是如果“自我中心”“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沒有責任意識,那就無法在現代社會生存。可談十八歲是成熟的標志,也是責任的標志,這個責任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家庭的,更是對民族的、國家的、社會的、人類的。可揭露互相推委、不負責任的世相,詮釋領導干部、公務人員應為民負責的主題。這樣,議論的現實意義突現出來,立論就有了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