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告訴我們:“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同時也是其他學科的學習基礎。學生語文功底的扎實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新課改活動中,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當走在教改的前沿,成為課程改革的領頭兵。要在新課改中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走進語文新課改,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發揚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積極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挖掘他們的潛力,使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還有什么方法能比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做某件事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境的具體生動的場景,渲染一定的氛圍,就能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濃郁的情境氛圍中進行自主的語文學習活動。如在學習《孔乙己》時,我從大散文家余秋雨說的“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入手,對學生這樣介紹:“浙江文化名城紹興是我國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故鄉,今天紹興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個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來客,招徠四方錢財’。大家知道這人是誰嗎?他就是魯迅筆下的文學人物孔乙己。今天我們就去看看20世紀20年代孔乙己的悲慘命運,聽聽他的傷心故事吧”。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倍增,教學任務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預習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第一步,學生預習的充分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與壞。所以在授課前教師應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獨立預習,設置概括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把品味作品的權利交還給學生,然后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釋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機會,并留出想象空間,為學生提供與課文直接交流的平臺。例如,魯迅的小說《故鄉》,篇幅較長,要引導學生加強預習。把握潤土這一人物的特點、命運及造成悲苦命運的原因,這一問題的設計可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讓學生在閱讀中綜合有關情節、信息,探索出文章的意義和主題。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備而來、帶著自己的問題而來,使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尊重學生的自主思維,就能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探討的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使教學相長原則得到充分地體現,這不是比課前學生不預習,上課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地“聽天書”,而教師唱獨角戲要好得多嗎?
三、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一種群體的創造,所以,和諧的探究氛圍、良好的合作機制是“探究式”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常見的合作機制有師生質疑、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所以,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諧的教學氛圍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教師處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注意的中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當學生提問或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面帶鼓勵,真誠的微笑注視學生。當學生回答問題時,無論結果是否正確,都應該使用鼓勵性的語言,給予學生贊許的微笑,并且利用肢體語言,推動“微笑教學”,用心去關愛學生、鼓勵學生、 感化學生,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合作關系,形成師生情感共鳴,激起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思維、獨特感受,并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要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做起。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在教學中拓寬思路,總結經驗,深入挖掘學生潛在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學生從“正襟危坐”的“三味書屋”中走出,走進色彩繽紛、生機盎然的“百草園”,成為“百草園”中散發靈性和個性光彩的花朵,成為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的人才。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