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我們認為必須重視對學生閱讀心理過程的研究,加強對閱讀過程的心理指導。學生不會讀書,是不會根據已知去認識未知,即不會在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去尋找與新知識的結合點,把書本知識化成自己的知識。閱讀教學法的過程,應當是一個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操作規范,逐步形成操作的技能技巧的過程。
一、聯想法
這是一種由此及彼的心理活動方式,即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盡可能從相似、相關、相對等各個角度啟發學生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用以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相關聯想,即以新知識為誘因,從知識關系上啟發聯想,從而追憶有關舊知識。如:文言文翻譯時,由單節詞到現代漢語中的雙音合成詞的聯想,根據漢字表意的特點,通過分析字形來判斷詞義的聯想,都屬此類。相似聯想,即從新早知識的相似點上啟發聯想,建立聯系。如掌握新學的詞語,采用同義詞聯想進行歸類組合式記憶,可以提高鞏固率;學習語文知識短語的結構形式時,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合成詞的構成方式,有助于短語結構的理解,等等。相對聯想,即在學習新概念的時候,誘導學生回憶出與之相反或相對的概念,在對比中加深好象。如學習“優柔寡斷”這個詞語,除了理解其字面意思之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原已掌握的詞語中尋找一個反義詞,啟發他們回憶起“當機立斷”這個與之相對的詞語,從而加深新概念“優柔寡斷”的好象。
二、探源法
即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讓學生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一邊根據課文內容不斷地給自己提出“為什么”之類的探源性問題,一邊又在好奇心和責任感的驅使下帶著這些“為什么”不斷地溯流探源,尋根究底,直到解開所有“疑竇”把問題弄得水落石出。如有一個同學讀《夜走靈官峽》一文,先后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課題是“夜走靈官峽”,文章為什么不重點寫“走”,而是寫“我”的見聞?開頭把景物描寫得特別詳細,這是為什么?課文為什么多次描寫成渝的外貌神態?有什么作用?成渝為什么這樣關心明天的天氣?與“啊!是這么回事”一句相照應的內容是什么?“我”開始時打算避風雪,后來風更猛了,雪更大了,卻為什么改變了主意?課文最后的省略號能否去掉?課文意在贊揚筑路工人不畏艱苦、忘我工作的獻身精神,為什么不直接寫他們,而寫了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學生從初讀生疑到解疑釋惑的全過程,始終運用了探源式的心理方法。指導運用這種心理操作方法,教師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打破沙鍋紋(問)到底”的精神。
三、比較法
在語文學習中,比較法的運用極為廣泛,如對形似字、同音字、近義詞、反義詞的區分,對文章體裁的區分,對各種表達方式的區分,語法學習中,語素、詞、短語的區分,對詞的性質的區分等等,運用比較法既可以避免新舊學習之間的干擾,雙有利于促進新舊學習之間的積極遷移,舉個具體例子來說,語氣助詞和嘆詞是學生初學語法時很容易混淆的,如果叫他們分別用助詞和嘆詞造些句子,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助詞永遠不獨立”這個運用特點,兩種詞性也就不會混淆了。
四、假設法
這是指對同一個問題提出各種方案,各種推想,經過比較,然后選擇最隹的一種加以肯定。如:“這種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來?!保ā断蛏衬M軍》)這句話中“妥善”“過度”“任意”三個詞語能否刪去?《荔枝蜜》一文中如果刪去寫“農民分秧插秧”這一段,主題將發生什么變化?這里運用的是刪減假設。又如“白大夫把手里的器械扔在桌子上,對顧部長說:‘這是誰負責的?’”(《截肢與輸血》)這一句中如果將“扔”字換成“放”字好不好?這里運用了換詞假設。再如《梁生寶買稻種》一文寫生寶付湯面錢的一段細節描寫:“他打著飽嗝兒,取下棉襖口袋上的別針,掏出一個紅布小包來,他飯桌上很仔細地打開紅布小包,又打開一層寫過字的紙,才取出那些七湊八湊地湊起來的人民幣來,拿出一張五分票,付了湯面錢?!比绻麑⑺膶懗伞八蛑栢脙?,傳聞了湯面錢”行不行?這里運用了改寫假設,教師經常運用這種假設來啟迪學生思考,并鼓厲學生自己學會假設、比較,不僅可以把學習材料理解得更深刻,還有助于培養思維的廣闊性。
閱讀教學是一項綜合性能力訓練,要使學生掌握閱讀的心理操作方法,形成閱讀的技能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出有因,總要經歷一個從不會到會,從不熟練到比較熟練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需要一番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的操作訓練。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正在于此。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