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生活化是指在教師主導下,根據數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把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實例和有關材料引人課堂,以實際事例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究并獲取數學知識,再運用獲得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初中學生思考問題傾向于依賴直觀、具體的東西的支撐,因此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就是根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把數學知識、數學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生活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數學教材“還原”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原型,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數學學習的世界。例如我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內容,在導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我設計了我們農村孩子常見的生活情境——“蝴蝶飛舞、落下”的課件。在美妙的音樂聲中,畫面上出現一只多姿多彩的蝴蝶在花叢中輕歌曼舞,翅膀一張一合地擺動著落在花蕊上,最后將翅膀慢慢地完全收合在一起。再次定格時,我提出第一個問題:你從中觀察到了什么?為了更加突出要觀察的問題,我又特意將蝴蝶翅膀張合的過程設計為重復演示,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這其中蘊涵著什么數學概念?這樣找準時機及時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由此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這種運用實例創設學生熟悉的真實情景,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了數學,實現了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構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二、讓學習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了學生身邊的數學,更關注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幾乎處處都可以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以下幾類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都應該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
1.統計、概率類:如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獎中獎、股票投資、分期付款等問題。可使學生通過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
2.方程或不等式類:現實世界中廣泛存在著數量之間的相等或不等關系,如投資決策、人口控制、資源保護、生產規劃、交通運輸、水土流失等問題中涉及的有關數量問題,教學中可通過課件模擬實際把它歸結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
3.幾何、三角類:現實世界中涉及一定圖形屬性的應用問題,如航行、建筑、測量等。可讓學生參與實際測量建立相應的幾何模型,應用幾何知識,轉化為用方程或不等式或三角知識求解。
4.函數類:如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最優化問題——最佳投資、最小成本等,常常歸結為函數的最值問題。教學中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相應的目標函數,確定變量的限制條件,運用函數知識和方法解決。
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
三、讓課堂教學生活化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為例,由于這段教材在新課標本中與原來相同,便于比較說明。過去有兩套方案:①“自學導讀法”,讓學生自學后很快得出“三線合一”,舉例證明后馬上投入應用,這種方法教學效果很好,實用,所以使用者十分普遍。但缺點是學生未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②“發現式教學法”,先畫等腰三角形,再量底角,得出底角等,再對折驗證,由此引導出輔助線,證明全等后,得出“三線合一”。后面的過程與①方法相同,方法②有發現的“過程”——花架子,但實際上全是教師牽著走,沒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同直接給出結論沒什么兩樣。
那么“數學生活化教學”又怎樣呢?首先用貼近生活的初始問題作為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起點,創設情景,“具體問題數學化”。例如:甲、乙兩個地質專家同時從營地 A 出發,以相同的速度沿著不同的方向前進;15分鐘后,甲到 B,乙到 C;甲見營地的視線 BA 和見乙的視線 BC 成 30°的角。按要求將此背景數學化,學生分組自主提問,討論。每組的中心發言人總結本組活動情況。學生都發現有等腰三角形,有的同學還提出乙見營地的視線 CA 和見甲的視線 CB 成的角也是 30°……以此開始,引入新課“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積極地創造條件,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教學生活化,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