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游戲識字是幼兒科學識字教學方法的“靈魂”。識字游戲就是通過游戲這一幼兒最喜歡的形式,使幼兒對漢字產生感性的認識,讓幼兒學習理解周圍環境中的文字的功能(如墻上的字、通知、圖畫書等);鼓勵幼兒關注使用周圍環境中文字,幫助兒童學會看書、雜志和其他文字材料;學會理解和講述故事情節的圖書等。
一、幼兒的學習興趣易產生,難持久
《游戲識字》一般教學模式是這樣的:先由老師出示掛圖,啟發幼兒聽讀故事,進行動作表演,再到認識生字、詞語,然后再由老師示范朗讀詩歌或講述故事,幼兒進行情境表演,表演后傳書、翻書、聽錄音跟讀。幼兒剛開始時很感興趣,但慢慢地學習熱情開始減退、消失了,更有甚者轉成厭煩、恐懼的心理。如何讓幼兒起初產生短暫的臨時興趣得以保持,甚至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轉化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呢?
1.豐富幼兒的感知,轉變教學模式
為了改進舊的教學模式,我在教學準備及游戲的設計上多下功夫。例如“送字寶寶回家”,我先在背景圖上畫一座橋,再畫幾間房子,房子門上貼有大字卡XX的家,草地上有幾個與大字卡字相同的小字卡在玩。游戲開始,我用講故事的口吻告訴幼兒:“今天,有幾個貪玩的字寶寶過橋去玩,天黑了,字寶寶找不回家的路了,小朋友們,你們能幫字寶寶回家嗎?”我先與幼兒一起猜認出哪些字寶寶貪玩回不了家了,逐一指黑板右邊小字卡上的“字寶寶”,請幼兒猜認字寶寶的“名字”。幼兒有了反復看、聽讀的基礎,順著句子可以說出字寶寶的讀音。然后我請一名幼兒上臺到黑板前扶著一個“字寶寶”(小字卡)邊過橋邊說:“X字寶寶你別怕,我來送你回家。”幼兒幫字寶寶找到了家(大字卡)。此游戲可反復進行,幼兒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中。
2.營造多樣化的形式,放飛幼兒的想象
創造參與操作的機會,讓幼兒表現自我。我在教學中還設計了一些新的幼兒參與操作的方式,如:由老師一手包辦表演工具的方式改為老師與幼兒共同參與設計的方式;由原來的戴頭飾表演創新為戴紙偶、木偶表演;由老師講述故事進展到幼兒續編故事或創編故事;把每單元的故事創編成童話劇表演等。
創造寬松的語言環境,令幼兒觸景生情。我們把學過的字卡貼在活動室外的墻壁上,讓幼兒置身于一個有趣的、濃厚的應用氛圍中,他們會情不自禁的用手指著墻壁上的卡片大聲朗讀,墻上的字卡不知不覺已走進幼兒的生活中,成為他們朝夕相處的好朋友。我們還應該多播放“游戲識字”的教學錄音磁帶讓幼兒欣賞,但每次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幼兒會產生厭煩心理。
二、幼兒認知過程的差異比較及對策
1.多采取分組教學、個別輔導學習的形式。在分組活動中,人數較少,幼兒提問題、回答問題及自我表演的機會相對較多,老師能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輔導,使幼兒在提問過程中對各種知識進行探索與創新,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在教學難點的處理上,多采用形式多樣的游戲來幫助幼兒理解、記憶,堅持小步走、穩步走的原則。
2.為幼兒創設語言區。在區域里擺放幫多份字寶寶找朋友或幫字寶寶回家的操作卡及插板,讓幼兒進行操作;在區域里擺放漢字卡讓幼兒認讀等。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活動操作材料,自由地進行復習。還可以和同伴一起討論、學習。
3.開發家庭的有效教育資源。我們多與家長溝通,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反映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利用家園聯系欄不斷向家長提供有關親子游戲方面的游戲玩法,如“開火車”“看誰拍得快”“看誰先回家”等,使幼兒在大量的親子游戲中獲得發展,縮小了與同伴的距離。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吃不飽,吃不了”的兩極現象,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在自己可以達到的層面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在這樣寬松的環境下,幼兒自然就形成自信、自立、自尊、等良好品質。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