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上的內容是極為有限的,及時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而生動的閱讀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鞏固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傳授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的方法主要有:
1.朗讀。《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感情朗讀。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的時間指導朗讀,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開始嶄新的每一天,在書聲瑯瑯中度過愉快的每一天。
2. 默讀。默讀是大腦對文字的反映,只運用眼睛和大腦兩個器官,從而理解文字的意義,整個活動在人腦內部默默進行,省去了口的發聲和耳朵的監聽,因而速度就快得多。默讀時也忌唇讀,因為唇讀雖然不發出聲音,但同樣也會影響閱讀速度。默讀時,可以邊讀邊思考。
3.精讀。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用這些作品為材料,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4.略讀。不要求逐句逐詞地進行閱讀,而是著眼于關鍵段和重點句,以求迅速地掌握讀物的思想脈絡、觀點見解。往往采取跳讀的方式,由段首掃視段尾,以求迅速把握段落的中心句,進而把握全文主旨。這種閱讀的目的,是為通覽全篇,取其精華。正確掌握略讀的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獵取知識的效率,是學習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讀書方法。
5.瀏覽。瀏覽就是對全書的“內容提要”“目錄”做一個大致的瀏覽,了解全書梗概,以便確定是讀全書還是選擇部分章節學習。
6.跳讀。在閱讀過程中,可根據實際需要或自己的興趣,把不想讀的內容跳過去。
7.速讀。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采用速讀法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學會了閱讀,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樂作舟”,就會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就會孜孜以求、不辭勞苦地奮力攀登巍巍書山,如癡如醉地徜徉于知識的海洋。
二、上好閱讀課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閱讀,讓語文閱讀課成為名副其實的讀書課,應該指導學生好好地去讀,從讀中理解,從讀中品味,從讀中欣賞。要以讀代講、以讀代問,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思考中閱讀,在思考中發現、發現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樂趣中成長。例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階段,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再讀課文,質疑問難階段,學貴有疑,問題是思維的鑰匙,因此,要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篩選問題,重點研讀階段,重在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自己通過閱讀解決問題。整體回顧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領悟思想、升華感情、感情朗讀課文。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處后,他們會主動地投入,激發起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時需要的就是盡情地朗讀,在朗讀中充分地品味吟誦。因此,我們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賞地讀,陶醉地讀,自由自在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精彩,最終達到語言的內化、語感的培養、情感的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飛躍。各個階段,都要以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情感為宗旨。總之,教師在課堂里,多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給他們發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提倡在質疑中“標新立異”,發現自己獨特的見解。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