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基礎,是有生命力課堂的前提,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但學生主體的學習帶有很多靈活性和無法預知的因素,使得教學過程帶有不確定因素,這也恰恰是教學本身創造的魅力所在。所以,教師要具備“心有案,行無案”的思想,有形的預設寓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具體情況,引導激發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使其不斷提出新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彈性預設”與“動態生成”就共同融入課堂中。而課前預設是否有效,是否能推動動態生成,我認為必須從預設的以下方面的基本特征來把握。
1. 把握好預設的基礎性
由于教育活動具備許多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預設下無法預測的“意外”,出現“節外生枝”,如何把不確定的情況轉化化為可控,又如何將課堂中可能出現的這些“意外”轉化為“收獲”?以上這些就要看教師的專業素質如何。同時,我們都知道預設與生成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沒有預設生成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生成那么預設便失去了意義,預設和生成必須和諧共振,所以必須創設條件使預設與生成二者相互轉化,而兩者相互轉化的條件是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社會知識。教師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智慧和深厚的知識底蘊,才能夠在“可能”與“未知”之間自由地把握,使“預設”與“生成”巧妙的融合起來。
2. 把握好預設的發展性
“促進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而發展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課前設定越多,學生的主體的自由空間就可能越小,因此教師在預設時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留下空間。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多元思維,不斷為學生創設廣闊發展的時空,突破預定的目標和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和精彩,這樣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學生的創新人格的培養都得到了極致的發展。
3. 把握好預設的開發整合性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新課程觀打破了教材是唯一課程資源的狹隘觀念,建立了教師即課程、學生即課程、教學環境即課程、整個社會環境即課程的新課程觀念。在預設中,教師預設的重點就要考慮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和調整,進行處理及加工。科學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并且提供相關環節把這些資源開發整合,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生成。如在上《文化生活》的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時,由于班上有來自于潮汕地區的學生,在加上我本人是廣東梅州客家人,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設計了廣東三地茶文化的表演活動,讓學生直觀有趣的去深刻領略文化的不同的魅力,與此同時,學生在觀看廣東三地茶文化的表演活動時又提出了與第三課以外的問題:“為什么廣東有著這么豐富的茶文化,但廣東的茶葉卻不及其他省的茶葉出名呢?”從而引出了第四、第五課學習的內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實踐體驗,為學生的個性化的張揚提供了極大的空間,既可以讓教學思路通暢,也可以為精彩的課堂生成打下了基礎。
4. 把握好預設的生本性
新課程觀認為,教學是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因此,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必然影響著活動的展開和教學的進程。因此,在預設學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全面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科學預設的一個主要前提。例如,在上《體味文化》時,其中我上的是一個具有很多體育生的班級,體育生基礎比較薄弱,個性較強,如果按書本的例子講解,他們肯定不感興趣。于是,我設計例舉佛山的一些文化來講授這一課,如結合武術、舞獅、劃龍舟等例子來討論研究。結果,這些體育生大感興趣,還紛紛講出了自己對龍獅的見解,有一位體育生還興致勃勃的耍起龍獅的動作來。而這一切就自然而然的生成為這節課的豐富而生動的材料,圍繞著這些材料展開了一系列的問題探究討論,由此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
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重視教學預設,關注每一節課的教學生成,讓“預設”和“生存”和諧共舞,實現彈性預設和動態生成,就能實現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教學,使高中政治課堂真正煥發出生活的氣息和多彩的魅力。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