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把學生自覺學習化學的過程比作學生每餐吃飯要夾菜,則要求我們教師須是一個出色的“廚師”。一道菜是否合學生的口味,關鍵在于這“廚師”會不會調味,如果老師能有意識地給每道菜加適量的“調味劑”,那將使每道“菜”始終保持新鮮,從而激發學生的“食欲”。用哪幾種“調味劑”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呢?在實踐中,我主要用“六味”對學生學習的興趣加以培養。
一“味”:充分利用本學科的特點、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做好演示實驗的同時,我還注意改革課堂教學,把一些簡單易做的實驗改為邊講邊做實驗。如講物質的結晶時,先讓學生做完實驗7-6,仔細觀察KNO3晶體與CuSO4晶體的形狀,還與NaCl晶體、明礬晶體作了比較,找出這幾種晶體的相同點。這時,我趁熱打鐵,啟發學生得出晶體以及結晶的定義。當講到結晶水、結晶水合物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硫酸銅晶體是否有水,接著加熱晶體,學生很快得出了結晶水、結晶水合物的定義及結晶水合物加熱失水的結論,課堂氣氛很活躍。由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現象觀察得特別認真細致,學生的情緒處于最佳狀態。
二“味”:切實幫助學生克服初始階段的困難,穩定學生的興趣
對化學用語的教學,我采用了如下做法:①提出識記,分散難點。從講緒言課,就教給學生記O Mg H N等元素符號,以后每節課記與本節課有關的3—5個元素符號。學生在學習第一章第五節之前,就掌握了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的讀寫。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提高了他們的興趣。學生熟記了元素符號,對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②采取多種形式,反復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我在教學中不但讓學生課內多寫、多練、多用,而且課外開展了比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味”:不斷改進教法,提高授課藝術,增強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初三學生。如果慣用一種教法或不講授課藝術,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而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法,提高授課藝術,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如講元素、化合物的性質,我采用邊講邊實驗邊討論的“三邊”式教學法;講物質的結構,核外電子排布的知識時,則采用了讀、講、議、練的自學輔導法。
四“味”:聯系實際授課,促進學生的興趣
在講完碳酸鈣之后,我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到本地不遠處,和平縣八景之一的李田仙巖實地考察,使學生親眼目睹奇形怪狀、絢麗多姿的鐘乳石、石筍和石柱,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自然界的一些化學變化。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鞏固了課本有關知識,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味”: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學生主動地學習化學知識,鞏固學習興趣,關鍵是是否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我精心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形式主要有:①趣味實驗,如燒不壞的手帕,神奇的催化劑,自動燃燒的蠟燭,水往高處跑等。②知識講座,如:化學與武器,廚房中的化學,公安人員破案的化學等。③小制作,如自制簡易氣體發生裝置。④游戲,如化學轉盤游戲。⑤謎語。⑥成立化學興趣小組。⑦閱讀,我發動學生訂閱有關化學報刊,如《初中化學智力園地》。我自己也訂購了《中學生數理化》《趣味化學》《化學靈泉谷》《在化學海洋里遨游》等幾十本書。為學生開辟了“讀書角”,同學們則把“讀書角”稱為“小金庫”。短短的課外活動,給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達到了鞏固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六“味”:進行科學史教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初中化學課本中提出了十多位科學家,其中就提到了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侯德榜于1943年提出了先進的“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世界制堿工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通過教學中的介紹,提高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興趣。學習氣氛更加濃厚。
責任編輯 潘孟良